画堂春·寄子由

〔宋代〕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作品简介

《画堂春·寄子由》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西元一〇七六年)九月。上阕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东坡与颍滨同遊陈州柳湖的情景,下阕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东坡、颍滨二人离合的情思。全词,表达了东坡对颍滨的思念之情。写景生动,声与色,动与静,远与近互相映衬,交织成一幅声情并茂的画面。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九月,苏辙将罢济南掌书记任还京,苏轼作该词表达对苏辙深切的思念之情。

翻译注释

翻译

陈州城内美景多,柳花纷飞的地方,麦子随风摇摆,如金色的波浪一般。风平浪静之后,夜晚的大明湖犹如新磨的镜子一般明亮照人。湖上的小舟双棹齐飞,就好比织衣服的梭子那般在湖面上飞快来去。船上的采菱女们一齐唱着采菱歌,歌声悦耳动听。

平原之上,水云相接之处,水天一色,碧波荡漾。小楼之外,风和日丽,天气晴好。济南风光如此大好,但依然难解心中的相思之情。归去,为何就这般难呢?

注释

(1)鉴新磨:像新磨的铜镜。

(2)采菱歌:乐府曲名,梁武帝《江南弄》七曲之五《采菱曲》,此指陈州女子所唱。

(3)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

(4)暮云:杜甫《春日怀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后以“暮云春树”比喻对友人的思念,这里指暮云遮住望眼,看不见济南。

(5)归去:指苏辙任满,将召还。

全文拼音版

huàtángchūn··ziyóu
liǔhuāfēichùmàiyáowǎnjìngjiànxīnxiǎozhōufēizhàosuōchàngcǎilíng
píngshuǐyúnróngyàngxiǎolóufēngqíngnánzàiyúnduōguīnàichóu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