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诗

〔五代〕李煜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

雨深秋寂莫,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朦眼上花。

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作品简介

《悼诗》是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是李煜为悼念幼子仲宣早夭而作。诗歌开头点明对亡子的思念始终难以消除,而这种思念又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接下来四句继续细写这种愁苦,特地渲染了一个增悲添愁的环境。最后想到的是宗教的救赎。全诗情感真挚,凄恻感人。

创作背景

《悼诗》此作又名“悼幼子瑞保”。李煜次子仲宣,小字瑞保,三岁时受封宣城郡公,死后追封为岐王。瑞保是李煜与大周后的次子,生于公元961年,正是李煜即位的当年。陆游《南唐书》卷十六记载:“宋乾德二年,仲宣才四岁。日,戏佛像前,有大琉璃灯为猫触堕地,哗然作声,仲宣因惊痫得疾,竟卒。”时间据《岐王墓志铭》是在这一年的冬十月二日。此时,大周后正卧病在床,势将不起。这首诗亦见于宋马令《南唐书》卷七《宗室传》:“初,仲宣卒,后主哀甚,然恐重伤昭惠,常默坐饮泣而已,因为诗以写志云云。”时年28岁的李煜几乎被丧失爱子的剧痛完全打倒,却忧心引起大周后大恸而加剧病情,强力独自撑持,不能尽情宣泄悲痛。马令《南唐书》卷三又载:“时昭惠病剧,后主恐重伤其意默坐饮泣,因为诗以写志,吟咏数四,左右为之泣下。

翻译注释

翻译

丧子之痛难以释怀,但是爱妻现在重病在床怎忍再让地承受打击,就让我一人承受这痛苦吧。

深秋时节阴雨靠靠,分外冷清孤寂。这样愁苦的心情,怎能减轻我的病痛呢?

伫立风中,更加哽咽悲哀,眼前一片昏暗述茫,甚至连深秋的残花也模不清。

我的灵魂饱受苦痛煎熬,我佛慈悲,请为我指引宁静的归处吧!

注释

(1)引:《五代诗话》引诗作“剧”。

(2)昏朦:指眼光昏花,朦胧。或作“昏濛”。

(3)空王:佛教语,佛教信徒对佛祖的尊称,因佛说世界是一切皆空。

(4)念:怜。

(5)穷子:佛教语,法华经七喻之一。三界生死之众生,譬之无功德法财之穷子。此指走投无路的人。

(6)迷家:相传汉初辽东人丁令威学道得仙,归来而无相识者,化鹤停于城头华表柱上,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吟日:“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见《艺文类聚》卷七八引《搜神记》。此事常用以表示物是人非之感。后佛教徒又用以表示迷失路径而祈请佛的指引。

全文拼音版

dàoshī
yǒngniànnánxiāoshì怀huáitòngjiē
shēnqiūchóuyǐnbìngzēngjiā
juéfēngqiánhūnméngyǎnshànghuā
kōngwángyīngniànqióngzhèngjiā

作者介绍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五代十国时南唐末代君主,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尤以词成就最高。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亡国后作品如《虞美人》《浪淘沙》等,抒写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哀婉凄绝,开拓了词的境界。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被毒杀。其词语言清新,情感真挚,被誉为“词中之帝”,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煜的诗

相关推荐

悼亡诗三首·其一

〔魏晋〕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悼亡诗

〔南北朝〕沈约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