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九

〔唐代〕高适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

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

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作品简介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九》是高适早期现实主义诗风的标志性作品。全诗以“泊船河浒”的偶遇为切入点,通过“试共野人言”建立士农对话的独特视角。“去秋薄熟”“今夏未雨”以农事时序勾勒生存困境,“租税兼舄卤”更直指盐碱地征税的暴政。尾联“献芹心”与“无因见”的尖锐对照,将个人不遇之悲升华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在盛唐田园诗外开辟出直面社会矛盾的创作路径。

创作背景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九》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年(732年)中原大旱时期。高适漫游至黄河沿岸,亲见农夫在“舄卤”(盐碱地)上挣扎纳租的惨状,与朝廷宣扬的“开元盛世”形成强烈反差。“献芹心”典出《列子》,暗指诗人曾向官府呈送治旱建议却石沉大海。这种底层体验深刻影响了高适后来的创作取向,使其成为盛唐诗人中少有的始终关注民间疾苦的作家。

翻译注释

翻译

早晨从黄河北岸而来,把船停泊在黄河南岸水边。

试着和农夫交谈,深深体会到农夫的辛苦。

去年秋天虽略有收成,今年夏天却还未下雨。

日夜辛勤耕耘,租税之外还要面对盐碱荒地。

菜园蔬菜空空落落,家产少得不值一提。

虽有向君主献芹般的浅陋心意,却没有机会见到明主。

注释

(1)南河浒:指黄河南岸。浒:水边地。《文苑英华》作“河南浒”。

(2)日勤劳:《文苑英华》作“自劬劳”。

(3)舄卤:含有过多盐碱成分不适于耕种的土地。

(4)空:《文苑英华》作“定”。

(5)产业:指私人财产,如田地、房屋、作坊等。《全唐诗》下注:“一作薄产。”

(6)献芹:谦词。意为自己的建议很浅陋。

全文拼音版

shèhuángzhōngzuòshísānshǒu··jiǔ
cháocóngběiànláichuánnán
shìgòngrényánshēnjuénóng
qiūsuībáoshújīnxiàyóuwèi
gēngyúnqínláoshuìjiān
yuánshūkōngliáoluòchǎnshù
shàngyǒuxiànqínxīnyīnjiànmíngzhǔ

作者介绍

高适(704—765),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其诗雄浑豪放,多写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与岑参并称“高岑”,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等慷慨悲壮,展现盛唐气象。早年潦倒,后从军边塞,官至淮南、剑南节度使,封渤海县侯,是唐代诗人中仕途最显达者之一。诗风质朴刚健,充满建功立业之志,为边塞诗派杰出代表。

相关推荐

自嘲

〔近代〕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

〔唐代〕李白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

始经瞿唐峡,遂步巫山巅。

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

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

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

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

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

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

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

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

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

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

〔宋代〕苏轼

金山楼观何眈眈,撞钟击鼓闻淮南。

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

同游尽返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

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

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

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

山林饥卧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

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

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