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品简介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七言律诗,被后世誉为"唐人七律第一"。全诗以"黄鹤去楼空"的怅惘开篇,颔联"白云悠悠"拓展时空意境,颈联"晴川芳草"转写现实美景,尾联"烟波乡愁"收束全篇。诗人将神话传说、眼前景物与羁旅情怀熔于一炉,语言自然超妙而气韵流转,严羽《沧浪诗话》评其"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创作背景

《黄鹤楼》此诗约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崔颢漫游荆楚时。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因传说费祎登仙乘黄鹤而得名。时年约30岁的崔颢仕途失意,登楼远眺触景生情。诗中"乡关何处"之问,既包含个人漂泊之感,也折射盛唐文人普遍的精神追寻。传说李白见题诗而搁笔,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李白过黄鹤楼,欲赋诗,见崔颢作,乃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翻译注释

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注释

(1)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2)返:通返,返回。

(3)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4)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5)历历:分明的样子。

(6)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7)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8)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9)乡关:故乡。

(10)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全文拼音版

huánglóu
rénchénghuángkōnghuánglóu
huángfǎnbáiyúnqiānzǎikōngyōuyōu
qíngchuānhànyángshùfāngcǎoyīngzhōu
xiāngguānchùshìyānjiāngshàng使shǐrénchóu

作者介绍

崔颢(704—754),唐代著名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其诗风早年浮艳,后历边塞,转为雄浑。代表作《黄鹤楼》被誉为唐人七律之冠,李白曾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现存诗四十余首,明人辑有《崔颢集》。其边塞诗慷慨豪迈,闺怨诗亦清新婉转,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

崔颢的诗

相关推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邶风·式微

〔先秦〕诗经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晚春

〔唐代〕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梁甫行

〔两汉〕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龟虽寿

〔两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别云间

〔明代〕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