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注释

(1)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2)返:通返,返回。

(3)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4)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5)历历:分明的样子。

(6)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7)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8)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9)乡关:故乡。

(10)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黄鹤楼拼音版

huánglóu
rénchénghuángkōnghuánglóu
huángfǎnbáiyúnqiānzǎikōngyōuyōu
qíngchuānhànyángshùfāngcǎoyīngzhōu
xiāngguānchùshìyānjiāngshàng使shǐrénchóu

作品简介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七言律诗,被后世誉为"唐人七律第一"。全诗以"黄鹤去楼空"的怅惘开篇,颔联"白云悠悠"拓展时空意境,颈联"晴川芳草"转写现实美景,尾联"烟波乡愁"收束全篇。诗人将神话传说、眼前景物与羁旅情怀熔于一炉,语言自然超妙而气韵流转,严羽《沧浪诗话》评其"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创作背景

《黄鹤楼》此诗约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崔颢漫游荆楚时。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因传说费祎登仙乘黄鹤而得名。时年约30岁的崔颢仕途失意,登楼远眺触景生情。诗中"乡关何处"之问,既包含个人漂泊之感,也折射盛唐文人普遍的精神追寻。传说李白见题诗而搁笔,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李白过黄鹤楼,欲赋诗,见崔颢作,乃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作者介绍

崔颢(704—754),唐代著名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其诗风早年浮艳,后历边塞,转为雄浑。代表作《黄鹤楼》被誉为唐人七律之冠,李白曾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现存诗四十余首,明人辑有《崔颢集》。其边塞诗慷慨豪迈,闺怨诗亦清新婉转,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崔颢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望黄鹤楼

〔唐代〕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黄鹤楼

〔唐代〕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山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

黄鹤楼

〔明代〕沈周

昔闻崔颢题诗处,今日始登黄鹤楼。

黄鹤已随人去远,楚江依旧水东流。

照人惟有古今月,极目深悲天地秋。

借问回仙旧时笛,不知吹破几番愁。

黄鹤楼

〔明代〕袁中道

积雪满天地,凭栏竟日留。

青山文命庙,芳草正平洲。

汉净穿岩出,江雄撼郭流。

蚁蜂南北市,凫雁往来舟。

黄鹤名相似,丹徒迹可求。

如何注水牒,讹作戴公游。

黄鹤楼

〔明代〕倪敬

黄鹤高楼今尚在,黄鹤高飞几千载。

黄鹤仙人不复回,空余江水东流海。

谁能搥碎黄鹤楼,谁能踢翻鹦鹉洲。

诗人吾已轻崔灏,明月清风且放舟。

黄鹤楼

〔明代〕陶安

月借金波染素身,天风吹度大瀛滨。

羽衣对酒蹁跹处,绮阁梯空浩荡春。

有客乘云去千载,满汀芳草长重茵。

城头日暖收旗鼓,拟傍阑干畅望频。

黄鹤楼

〔清代〕张云璈

秋色西来万里苍,凭高极目楚天长。

群山直到荆门绿,斜日平添汉水黄。

鹦鹉隔江怜处士,兰荃无地怨孱王。

我曾跨遍扬州鹤,一例神仙事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