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品简介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七言律诗,被后世誉为"唐人七律第一"。全诗以"黄鹤去楼空"的怅惘开篇,颔联"白云悠悠"拓展时空意境,颈联"晴川芳草"转写现实美景,尾联"烟波乡愁"收束全篇。诗人将神话传说、眼前景物与羁旅情怀熔于一炉,语言自然超妙而气韵流转,严羽《沧浪诗话》评其"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创作背景

《黄鹤楼》此诗约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崔颢漫游荆楚时。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因传说费祎登仙乘黄鹤而得名。时年约30岁的崔颢仕途失意,登楼远眺触景生情。诗中"乡关何处"之问,既包含个人漂泊之感,也折射盛唐文人普遍的精神追寻。传说李白见题诗而搁笔,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李白过黄鹤楼,欲赋诗,见崔颢作,乃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翻译注释

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注释

(1)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2)返:通返,返回。

(3)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4)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5)历历:分明的样子。

(6)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7)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8)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9)乡关:故乡。

(10)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全文拼音版

huánglóu
rénchénghuángkōnghuánglóu
huángfǎnbáiyúnqiānzǎikōngyōuyōu
qíngchuānhànyángshùfāngcǎoyīngzhōu
xiāngguānchùshìyānjiāngshàng使shǐrénchóu

作者介绍

崔颢(704—754),唐代著名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其诗风早年浮艳,后历边塞,转为雄浑。代表作《黄鹤楼》被誉为唐人七律之冠,李白曾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现存诗四十余首,明人辑有《崔颢集》。其边塞诗慷慨豪迈,闺怨诗亦清新婉转,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

相关推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宋代〕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赋黄鹤楼赠李公择

〔宋代〕苏辙

前年见君河之浦,东风吹河沙如雾。

北潭杨柳强知春,樽酒相携终日语。

君家东南风气清,谪官河壖不称情。

一麾夏口亦何有,高楼黄鹤慰平生。

荆江洞庭春浪起,汉沔初来入江水。

岸头南北不相知,惟见风涛涌天地。

巫峡潇湘万里船,中流鼓楫四茫然。

高城枕山望如带,华榱照日光流渊。

楼上骚人多古意,坐忘朝市无穷事。

谁道武昌岸下鱼,不如建业城边水。

望黄鹤楼

〔唐代〕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黄鹤楼记

〔唐代〕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黄鹤楼

〔唐代〕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山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