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唐代〕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作品简介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前十八句描摹慈恩寺塔的孤高、突兀、超逸绝伦的气势,以及佛塔周围苍茫、古寂、清幽的环境,烘托出一派超脱虚空的气氛;末尾四句,抒发情怀,流露出怅惘之情。全诗主要描写了佛塔孤高危耸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登临后忽然领悟禅理,产生出世的念头,并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创作背景

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秋,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高适首唱,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余人相和,岑参遂作此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注释

(1)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2)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世界,人世的境界。

(3)磴道:一作“蹬道”。磴(dèng):石级。

(4)盘:曲折。

(5)突兀:高耸貌。

(6)峥嵘:形容山势高峻。

(7)鬼工:非人力所能。

(8)四角:塔的四周。

(9)碍:阻挡。

(10)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

(11)惊风:疾风。

(12)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13)宫馆:宫阙。

(14)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15)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16)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17)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

(18)夙:素来。

(19)挂冠:辞官归隐。

(20)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全文拼音版

gāoshìxuēdēngēn
shìyǒngchūgāosǒngtiāngōng
dēnglínchūshìjièdèngdàopánkōng
shénzhōuzhēngróngguǐgōng
jiǎoàibáicéngcāngqióng
xiàkuīzhǐgāoniǎotīngwénjīngfēng
liánshānruòtāobēnzǒucháodōng
qīnghuáijiāchídàogōngguǎnlínglóng
qiūcóng西láicāngránmǎnguānzhōng
língběiyuánshàngwànqīngméngméng
jìngliǎoshèngyīnsuǒzōng
shìjiāngguàguānjuédàoqióng

作者介绍

岑参(717—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其诗雄奇瑰丽,多描绘西域风光与军旅生活,与高适并称“高岑”,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充满浪漫豪情。曾两度从军西域,官至嘉州刺史。诗风壮阔激昂,善用夸张想象,展现了盛唐边塞诗的巅峰成就,对后世边塞文学影响深远。

岑参的诗

相关推荐

与进士宋严话别

〔宋代〕张咏

人之相知须知心,心通道气情转深。

凌山跨陆不道远,蹑屩佩剑来相寻。

感君见我开口笑,把臂要我谈王道。

几度微言似惬心,投杯着地推案叫。

此事置之无复言,且须举乐催金船。

人生通塞未可保,莫将闲事索心田。

兴尽忽告去,挑灯夜如何。

弹琴起双舞,拍手聊长歌。

我辈本无流俗态,不教离恨上眉多。

与顾章书

〔南北朝〕吴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与孙季逑书

〔清代〕洪亮吉

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似?亮吉三千里外,每有造述,手未握管,心县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仁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每览子桓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

及长沙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寇,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夫人之智力有限,今世之士,或县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款来,在已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研,劳瘁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间常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忘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唐代〕李白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

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

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

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

叠嶂隔遥海,当轩写眼流。

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