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二首·其二

〔宋代〕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注释

(1)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

(2)杪秋:晚秋。

(3)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

(4)白首:白发。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

(5)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登岳阳楼二首·其二拼音版

dēngyuèyánglóuèrshǒu··èr
tiānpíngqíngfēngfānyànzhèngkōng
lóutóumiǎoqiūhòuluòjūnshānyuánzhōng
běiwàngkānhuíbáishǒunányóuliáokàndānfēng
hànlínfēnliúshǎoshīdàolíngháiwèigōng

作品简介

《登岳阳楼二首》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组诗。两首诗集登楼、观景、抒情、归途为一体,是不可分的。这是第二首,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

作者介绍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洛阳人。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南渡后官至参知政事(副相)。其诗早年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清新婉丽;靖康之变后,身经乱离,诗风转为沉郁悲壮,寄托家国之痛,被方回列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亦工词,有《无住词》。著有《简斋集》。陈与义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登岳阳楼

〔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

〔宋代〕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

〔元代〕许有壬

半空轮奂壮巴丘,消得骚人一系舟。

云气远携湘雨至,湖光寒入蜀江流。

山川信美非吾土,天地无穷有此楼。

三十四年如梦过,可怜华发赋重游。

登岳阳楼

〔宋代〕冯时行

湖面层收雨露开,浪声千里急奔雷。

草迎云梦秋光去,帆带衡阳晓色来。

帝子不归林叶下,楚魂堪吊暮鸿哀。

羁游到此偏增感,况悼长沙放逐才。

登岳阳楼

〔元代〕陈杰

扁舟小系画栏西,万里清光一拄颐。

湖面欲包天外去,峤鬟疑割海中来。

高空自泻轩皇乐,元气长涵老杜诗。

庆历残碑重回首,此生何限退忧时。

登岳阳楼

〔清代〕戴梓

暂解征衣上岳阳,水光山色两茫茫。

云来巫峡疑神女,酒问巴陵忆醉乡。

鸦散夕阳舟未泊,雁归秋浦荻初黄。

滔滔江汉无今古,何处烟波吊夕阳。

登岳阳楼

〔明代〕林鸿

湖水平临夔子国,岳阳绝胜濯龙宫。

楼台迥出丹霄上,岛屿浮来玉镜中。

墨客琴樽浑醉月,榜人舟楫若乘空。

青蘋风起还能赋,不独兰台宋玉工。

登岳阳楼

〔明代〕温纯

飞楼蘸水倚连冈,怅望仙踪竟渺茫。

龟鹤崚龟囊已尽,江湖环绕带仍长。

贾人逢篴龙喷浪,巨蟒离池剑吐芒。

犹有梅花当面发,不堪吹落洞庭傍。

登岳阳楼

〔明代〕宋登春

吴楚江山阔,巴陵水国遥。

江流分九派,山势控三苗。

卉服通州里,蛮方翊圣朝。

每希常道泰,饮啄老渔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