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三

〔唐代〕高适

皤皤河滨叟,相遇似有耻。

辍榜聊问之,答言尽终始。

一生虽贫贱,九十年未死。

且喜对儿孙,弥惭远城市。

结庐黄河曲,垂钓长河里。

漫漫望云沙,萧条听风水。

所思强饭食,永愿在乡里。

万事吾不知,其心只如此。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皤皤河滨叟,相遇似有耻。

河边那位白发的老翁,相遇时似有羞恶之心。

辍榜聊问之,答言尽终始。

停住船桨姑且问他,回答从头到尾条理分明。

一生虽贫贱,九十年未死。

一生虽然贫贱,却活了九十年未离世。

且喜对儿孙,弥惭远城市。

且欢喜能与儿孙相伴,更惭愧远离城市喧嚣。

结庐黄河曲,垂钓长河里。

在黄河转弯处筑屋,在长河中垂钓。

漫漫望云沙,萧条听风水。

望茫茫云沙,听风声水声萧条。

所思强饭食,永愿在乡里。

所思不过努力吃饭保重身体,永远愿在乡里安居。

万事吾不知,其心只如此。

世间万事我都不知晓,心意只如此简单。

注释

(1)皤皤:满头白发。形容年老。

(2)有耻:有知耻之心。

(3)榜:船桨,亦可指船。

(4)漫漫:《文苑英华》作“溟漫”。

(5)强饭食:勉强进食。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三拼音版

shèhuángzhōngzuòshísānshǒu··shísān
bīnsǒuxiāngshìyǒuchǐ
chuòbǎngliáowènzhīyánjǐnzhōngshǐ
shēngsuīpínjiànjiǔshíniánwèi
qiěduìérsūncányuǎnchéngshì
jiéhuángchuídiàozhǎng
mànmànwàngyúnshāxiāotiáotīngfēngshuǐ
suǒqiángfànshíyǒngyuànzàixiāng
wànshìzhīxīnzhǐ

作品简介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三》是高适组诗的收官之作,以白描手法塑造了一位黄河钓叟的永恒形象。全诗通过“辍榜问之”的对话框架,展现“皤皤河滨叟”的生存哲学:“贫贱九十年”的生命韧性,“结庐黄河曲”的空间坚守,“永愿在乡里”的精神归属,共同构成对盛唐浮躁世风的沉默批判。末句“万事吾不知”的淡然,与组诗开篇的世情感慨形成环形结构,在平凡叙事中完成对生命本质的诗意叩问。

创作背景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三》此诗作为组诗终章,创作时间与前作相隔数年,约在天宝三载(744年)高适再度漫游黄河时。诗中“九十年未死”的钓叟,暗合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的时空观照,实为诗人自身人生理想的投射——经历长期干谒无成后,高适开始重新审视“功名”与“本真”的价值序列。这种通过平民视角反观士人命运的手法,直接影响其后《封丘作》等名篇的创作,标志着诗人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

作者介绍

高适(704—765),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其诗雄浑豪放,多写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与岑参并称“高岑”,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等慷慨悲壮,展现盛唐气象。早年潦倒,后从军边塞,官至淮南、剑南节度使,封渤海县侯,是唐代诗人中仕途最显达者之一。诗风质朴刚健,充满建功立业之志,为边塞诗派杰出代表。高适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

〔唐代〕高适

茫茫浊河注,怀古临河滨。

禹功本豁达,汉迹方因循。

坎德昔滂沱,冯夷胡不仁。

激潏陵堤防,东郡多悲辛。

天子忽惊悼,从官皆负薪。

畚筑岂无谋,祈祷如有神。

宣房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六

〔唐代〕高适

秋日登滑台,台高秋已暮。

独行既未惬,怀土怅无趣。

晋宋何萧条,羌胡散驰鹜。

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兵革徒自勤,山河孰云固。

乘闲喜临眺,感物伤游寓。

惆怅落日前,飘飖远帆处。

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

归意方浩然,云沙更回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