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萧瑀

〔唐代〕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作品简介

《赐萧瑀》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李世民赐给萧瑀的一首诗。这首诗盛赞萧瑀的仁德。前两句写识人,句用恰切的比喻,颂扬萧瑀在动乱和危难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诚和立场。后两句写知人善用,以反衬正,欲扬先抑,着意突出萧瑀作为一个智者所具备的仁义之心。

创作背景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但由于萧瑀性情刚直,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来到东宫任职,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于贞观九年(公元653年),封萧瑀为“特进”,参预政事,并赠此诗给他,还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

翻译注释

翻译

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怀有仁爱。

注释

(1)疾风:大而急的风。

(2)劲草:强劲有力的草。

(3)板荡:动乱之世。

(4)勇夫:有胆量的人。

(5)智者:有见识的人。

全文拼音版

xiāo
fēngzhījìngcǎobǎndàngshíchéngchén
yǒngānshízhìzhě怀huáirén

作者介绍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公元627~649年在位。唐王朝的建立,他起了重要作用。即位后,常以隋亡为戒,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知人善任,注重纳谏,励精图治,使唐初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史称的“贞观之治”。在文学上,他也有一定的造诣,写了一些诗歌。著有《唐太宗集》。

李世民的诗

相关推荐

活板

〔宋代〕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折桂令·功名百尺竿头

〔元代〕张养浩

功名百尺竿头,自古及今,有几个干休:一个悬首城门;一个和衣东市;一个抱恨湘流。

一个十大功亲戚不留;一个万言策贬窜忠州。一个无罪监收,一个自抹咽喉。仔细寻思,都不如一叶扁舟。

他乡七夕

〔唐代〕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塞上

〔唐代〕高适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故园置酒

〔唐代〕刘希夷

酒熟人须饮,春还鬓已秋。

愿逢千日醉,得缓百年忧。

旧里多青草,新知尽白头。

风前灯易灭,川上月难留。

卒卒周姬旦,栖栖鲁孔丘。

平生能几日,不及且遨游。

春日田园杂兴

〔宋代〕连文凤

老我无心出市朝,东风林壑自逍遥。

一犁好雨秧初种,几道寒泉药旋浇。

放犊晓登云外垄,听莺时立柳边桥。

池塘见说生新草,已许吟魂入梦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