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

〔明代〕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作品简介

《渡江》是明代张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律诗用形象语言、凄苍的笔调,将诗人奔波江湖、怀乡思亲等诸多感怀尽泻于诗中。诗以清新的语言,深沉的感情,将羁旅的愁苦、客子的孤独、乡梦的频繁、征衣的尘垢艺术地表现了出来,具有艺术感染力。在抒情手法上,既有直接表达,也有景物衬托。

创作背景

《渡江》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明,诗人途经镇江附近长江中的金山时,触景感慨,疲于奔波、倦于做官、怀乡思亲、意欲归隐的心绪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扬子江头我几度寻问渡口,江上风波依旧而客愁却不断更新。

往西飞的太阳比我还忙,南去的青山冷冷嘲笑忙碌的渡江人。

孤枕独眠不堪乡国梦,敝旧的衣裘上还带着帝京的风尘。

昔日的朋友都已零落星散,面对沙鸥吟诗多么凄怆伤神。

注释

(1)扬子江:即长江。扬子:本是扬子古津渡附近一座桥名。因这古津渡是时还无名,人们就用“扬子”来称此津渡。隋末,朝廷又在此设扬子镇,又用“扬子”来名镇。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废扬子镇,置扬子县。后又因扬子津、扬子县而将令仪征、扬州一带的长江,称为扬子江。近代,人们又将长江统称为扬子江。

(2)几问津:几次求渡。津:渡口。问津:询问渡口。

(3)风波:比喻纠纷或患难。

(4)西飞白日:指夕阳。

(5)南去青山:因为渡江北上,故云。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载:“张弼题诗金山:‘西飞’……有一名公见而物色之门:‘此当为海内名士。”’

(6)不胜:犹言不堪,难忍。

(7)敝裘:破旧的皮衣。

(8)帝京:既指天帝住的地方,也指皇帝住的地方。

(9)交游:结交朋友,也指朋友。

(10)落落:稀疏貌。

(11)吟对沙鸥:古之高人逸士常以沙鸥为友,叫做“鸥社”“鸥盟”。诗人自觉交游零落,只好把新作对沙鸥来吟子。沙鸥:一种水鸟。

(12)怆神:黯然神伤。

全文拼音版

jiāng
yángjiāngtóuwènjīnfēngjiùchóuxīn
西fēibáimángnánqīngshānlěngxiàorén
zhěnshèngxiāngguómèngqiúyóudàijīngchén
jiāoyóuluòluòxīngsànyínduìshāōuchuàngshén

作者介绍

张弼(1425—1487),字汝弼,号东海,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兵部主事,进员外郎,迁南安知府。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卒,年六十三。张弼工草书,善诗文。所作诗语言平易,不乏抨击政治弊端、关切民生疾苦之作。有《东海集》。

张弼的诗

相关推荐

渡河到清河作

〔唐代〕王维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宋代〕吴文英

羞红颦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逡巡。题门惆怅,堕履牵萦,数幽期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山黛暝,尘波澹绿无痕。

渡江大风

〔清代〕袁枚

水怒如山立,孤篷我独行。

身疑龙背坐,帆与浪花平。

缆系地无所,鼍鸣窗有声。

金焦知客至,出郭相远迎。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五代〕李煜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渡扬子江

〔唐代〕丁仙芝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渡黄河

〔明代〕谢榛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

〔宋代〕张炎

山空天入海,倚楼望极,风急暮潮初。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新烟禁柳,想如今、绿到西湖。犹记得、当年深隐,门掩两三株。

愁余。荒洲古溆,断梗疏萍,更漂流何处?空自觉、围羞带减,影怯灯孤。常疑即见桃花面,甚近来、翻笑无书?书纵远,如何梦也无?

渡汉江

〔唐代〕李百药

东流既弥弥,南纪信滔滔。

水击沉碑岸,波骇弄珠皋。

含星映浅石,浮盖下奔涛。

樯乌转轻翼,戏鸟落飞毛。

客心既多绪,长歌且代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