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唐代〕白居易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

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作品简介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排律。此诗感叹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不幸遭遇,对他们的诗歌创作成就作出崇高的评价,寻绎出他们的创作成就与生活经历之间的关系,并隐含着对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和批评。诗以李杜两人晚年流落异乡开篇,引出他们平生的不幸遭遇,接着赞扬他们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后总结全篇,谓天意不让李杜做大官而漂泊流离,是因为人世间需要好诗。全诗遇思入咏,言随意遣,夹叙夹议,文理自然。

创作背景

《白氏长庆集》把此诗编排在江州诗内,王汝弼选注《白居易选集》从之。严杰编选《白居易集》认为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贬江州司马自长安赴江州途中。谢思炜《李杜优劣论争的背后》认为此诗作于《与元九书》之后。据题意,作者因读李白、杜甫的诗集有所感受,而在诗集后边题下此诗。

翻译注释

翻译

李翰林晚年沦落江南,杜工部后期流寓蜀川。

不仅没得到高官厚职,更遇上国家苦难离乱。

暮年的杜甫常抱遗憾,失意的李白悲绪难遣。

不朽的诗作流芳千年,声名震撼着四海人间。

文坛上献出名章秀句,乐府里等待新作出现。

上天意愿要好好领会,人世间需要优秀诗篇。

注释

(1)翰林: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诏,是文学侍从的官职。李白在天宝初年应诏入京,供奉翰林。此代称李白。江左日:指李白晚年流落在江苏金陵、安徽当涂时期。江左,即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南部今安徽、江苏一带,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故称江东为江左。

(2)员外剑南时:员外:杜甫晚年辗转入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慕中任参谋,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此代称杜甫。剑南时:指杜甫在四川一带很不得志的时期。剑南,唐代道名,以在剑阁之南而得名,辖境相当今四川、云南和贵州部分地区,治所在益州(今四川成都)。

(3)仍:更。

(4)苦乱离:李白在长江流域飘泊时,正逢安史之乱,又因入永王幕府而被治罪流放夜郎;杜甫流寓四川时,崔旰、韩澄内乱,西陲战火频仍,历尽流离之苦。

(5)逋客:隐居或无官失意的人。此指杜甫晚年在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漂泊流离,不得效世。

(6)浮世谪仙:浮世:古人认为世事漂浮无定,故称人世为“浮世”。谪仙:谪降人世的神仙,后用以专指李白。作者自注:“贺监知章目李白为谪仙人。

(7)吟咏:原指讽诵诗歌,此处作名词,指诗歌。

(8)四夷:指唐王朝四周的各兄弟民族所居地区。此指四海、天下。夷,古代统治者对异族邻国的蔑称。

(9)文场供秀句:文场:犹今言“文坛”。供:供奉,即传诵之意。秀句:漂亮的诗句,即好诗。

(10)乐府待新词:“乐府”句:相传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畔看牡丹,命梨园弟子作乐章,苦无歌辞,召李白为之。李白援笔立成,即今传世的《清平调》三章。唐之梨园,相当于汉之乐府,都是主管音乐的官署。新词,一作“新辞”,新作品,新诗。

(11)天意:上天的意愿。李白和杜甫虽然一生不得志,但是乱离的时代、艰难的世事使他们创作出大量优秀的诗篇,“天意”即指此。

(12)会:领会,理解。

全文拼音版

shīyīnjuǎnhòu
hànlínjiāngzuǒyuánwàijiànnánshí
gāoguānzhíréngféngluàn
niánhènshìzhéxiānbēi
yínyǒngliúqiānshēngmíngdòng
wénchǎnggōngxiùdàixīn
tiānjūnhuìrénjiānyàohǎoshī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

白居易的诗

相关推荐

读陈胜传

〔清代〕屈大均

闾左称雄日,渔阳谪戍人。

王候宁有种?竿木足亡秦。

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

驱除功第一,汉将可谁伦?

读杜诗

〔明代〕释函可

所遇不如公,安能读公诗。

所遇既如公,安能读公诗。

古人非今人,今时甚古时。

一读一哽绝,双眼血横披。

公诗化作血,予血化作诗。

不知诗与血,万古湿淋漓。

读老杜诗集

〔宋代〕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镵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读书

〔宋代〕陆游

平生爱客如爱书,力虽不逮意有余。

门前车马久扫迹,老病又与黄卷疏。

人情冷暖可无问,手不触书吾自恨。

今年入秋风雨频,灯火得凉初可近。

年过七十眼尚明,天公成就老书生。

旧业虽衰犹不坠,夜窗父子读书声。

读李翱文

〔宋代〕欧阳修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删。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此其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成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必。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