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耳山

〔宋代〕苏轼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

作品简介

《儋耳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是作者在游览海南儋耳山时所作,表达了他怀才不遇和理想能以施展的愤懑、痛苦和烦恼,但也不乏旷达乐观的感情。前两句写儋耳山卓而不凡,高峻突兀,直插云霄,远胜他山,表面写山,实质也写自己;后两句又写道旁石,用女娲补天典故鸣不平之意。全诗借物抒情,语言含蓄,以暗喻曲尽其意。篇幅虽然短小,但既写了山,又呼应人事,内容很丰富。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作者被贬儋州时所作。苏轼贬儋州,时在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儋州古称儋耳郡,又名昌化军、南宁军,州治在今海南省西北部之儋州市。幼子苏过将妻儿留置在惠州,陪同年迈的父亲舟车劳顿,取道雷州半岛由徐闻渡琼州海峡,到海口借宿于府城的金粟庵,稍作停留,便沿西北海岸向儋州进发,正式开始了他的天涯苦旅。他途经儋耳山时,看到桀骜不驯的山峰和路旁投闲置散不知亿万斯年的巨石,有感而作《儋耳山》一诗。

苏轼的一生始终在政治浪潮中沉浮不定。他既充任过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这样的高官,直接参与朝政;又“曾作八州督”——任过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川、扬州、定州知州,长期直接参与地方管理工作。在党争中曾三次被贬:先贬黄州,再贬惠州,后贬儋州。面对着政治抱负和才华难以施展、又多次地遭遇迫害的处境,苏轼深感不平。此诗主旨与这种心情密切相关。

翻译注释

翻译

儋耳山高高耸立,使天空都显得狭小,其他山峰都不能与它一较雌雄。

请您看看道路旁边的一块块奇石,全都是女娲炼来补天而剩下的五色石吧。

注释

(1)隘空虚:使天空都显得狭小了。

(2)他山:别处的山。

(3)道傍石:即道旁石,道路旁边的石头。

(4)补天馀:补天:指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列子·汤问》及《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天柱折断,九州崩裂,大火、洪水不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馀:今写作“余”。

全文拼音版

dāněrshān
àikōngshānzǒng
jūnkàndàobàngshíjǐnshìtiān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相关推荐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代〕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九日登一览楼

〔明代〕陈子龙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涵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霞。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春残

〔宋代〕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催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菩萨蛮·回文

〔宋代〕苏轼

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

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宋代〕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望江南·闲梦远

〔五代〕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