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三首》 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拟人的手法,写红梅也是写诗人的风骨本性。第二首诗以烘托的手法,写红梅也是写诗人的独特风姿。第三首诗以自感的手法,写红梅也是写诗人的新生面貌。整组诗以红梅喻人,实际也是诗人自己人格精神的真实写照,显示了诗人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情操。整组诗构思奇特而新颖,不落俗套,用韵考究,自然混成。
红梅三首·其三
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
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
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穠香已透肌。
乞与徐熙新画样,竹间璀璨出斜枝。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这组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诗人谪居黄州时,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洗礼”,对官场险恶、政治黑暗有了深切体会。生死一劫后,心境大变,心灰意冷之余日趋恬澹。因生活困顿,常带领家人开垦荒地,躬耕以求自足。取别号“东坡居士”便在此时。中国古代许多文人都喜欢梅花。因为严冬时节,百花凋零,独有梅花以孤高瘦劲的枝干挺立于凛冽的寒风之中,以皎洁的花灿然开放于冰天雪地里。它象征着一种气节,体现着一种精神,所以它的身影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文作品中。苏轼也很喜欢梅花。来到黄州以后,他又多次题咏梅花,这首组诗便是其中之一。
翻译注释
翻译
我东坡自悔探春踏芳的行动太迟钝了,不见浅红色花蕊,也未遇上它绽蕾时。
用丹鼎炼砂去脱胎换仙骨,那是真宝,那玉人般的红晕脸颊,愈加多彩多姿。
在那草木丛生中昏睡的红梅刚刚含苞,如落口美酒,浓郁芳香,已渗入肌体。
请求画家徐熙将梅花的新姿画出来吧,竹林间的殉丽,原于倾斜的红梅新枝。
注释
(1)幽人:幽隐之人,隐士。这里为苏轼自诩。
(2)檀心:指浅红色的花蕊。
(3)丹鼎:道士炼丹的器具。
(4)夺胎:即夺胎换骨。道教语,谓脱去凡胎俗骨而换为圣胎仙骨。后用以喻师法前人而不露痕迹,并能创新。苏轼自注:“朱砂红银,谓之不夺胎色。”
(5)頩颊:怒脸。这里喻指红梅。张揖《博雅》注:“頩,怒色也。玉人怒则颊红,故以比红梅也。”
(6)抱丛:环绕丛生草木。
(7)暗蕊:昏睡的红梅。
(8)落盏:代指落口的酒。
(9)穠香:浓郁的芳香。
(10)乞与:给予,提供。
(11)徐熙:五代南唐钟陵人。善写生,常游园圃间,遇景辄留,故传写物态富有生意。长于花果虫鸟,落墨自然,不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功,对后世花鸟画影响颇大。
(12)竹间:竹林间。
(13)璀璨:绚丽光彩。
(14)斜枝:不直的枝条。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红绣鞋·阅世
短命的偏逢薄幸,老成的偏遇真成,无情的休想遇多情。
懵懂的怜瞌睡,鹘伶的惜惺惺,若要轻别人还自轻。
红线毯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红豆词四首·其一
南国秋深可奈何,手持红豆几摩挲。
累累本是无情物,谁把闲愁付与他。
红梅
桃李莫相妒,天姿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红林檎近·风雪惊初霁
风雪惊初霁,水乡增暮寒。树杪堕飞羽,檐牙挂琅玕。才喜门堆巷积,可惜迤逦销残。渐看低竹翩翻。清池涨微澜。
步屐晴正好,宴席晚方欢。梅花耐冷,亭亭来入冰盘。对前山横素,愁云变色,放杯同觅高处看。
红楼梦十二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蕉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摵摵无遗芳。
红楼梦十二曲·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红楼梦十二曲·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红绣鞋·春情
暗朱箔雨寒风峭,试罗衣玉减香销。落花时节怨良宵。
银台灯影淡,绣枕泪痕交。团圆春梦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