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种谔米脂川大捷》是北宋文学家王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宋与西夏的多次战争中,宋军常打败仗,所以听到种谔米脂川大捷的消息使诗人兴奋不已。诗人颂扬了这场胜仗,认为它可以一扫西夏的嚣张气焰,使西北边塞安宁,种谔等人的功劳不在班超之下,可与凌烟阁的功臣并举。全诗构思严谨,属对工整,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气概,风格雄奇,意境开阔。
闻种谔米脂川大捷
神兵十万忽乘秋,西碛妖氛一夕收。
匹马不嘶榆塞外,长城自起玉关头。
君王别绘凌烟阁,将帅今轻定远侯。
莫道无人能报国,红旗行去取凉州。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宋朝与西夏时战时和,永无休止。米脂在宋初属于银州,位于今陕西省东北部,黄河西岸、无定河中下游,宋太宗至道以后渐没于西夏政权。因为这里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一个要冲地带,北宋曾数次用兵收复它。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八月,北宋名将种谔统率宋军九万三千人从绥德城出发,九月包围了米脂城。西夏闻讯引兵来救,双方在无定河边接战。宋军英勇冲杀,击溃夏兵六万余人,斩获敌首五千级,缴获战马五千匹。同年十月,种谔乘胜攻克米脂城,收复了失地。宋军出征持续三月,奋战数十昼夜,终于取得了宋史上少有的一次大胜利。在宋与西夏的多次战争中,宋军常吃败仗,因此这次米脂川大捷使北宋朝野群情振奋。王珪此时为银青光禄大夫,闻捷后写下《闻种谔米脂川大捷》这首诗赞扬种谔的胜利。
翻译注释
翻译
十万宋军趁着秋高气爽,大军西征,一举消灭了西北边塞的敌人。
边塞从此无战马嘶鸣,无仗可打,安然无恙。种谔有如长城,守卫边疆。
他功高当世,定能绘图凌烟阁,青史扬名。他的功劳远远胜过班超。
不要说没有能够报国之人,此行高举战旗,定当一举收复凉州。
注释
(1)种谔:字子正,宋神宗时人。官至凤州团练使,知延州。为人残忍狡诈,但战功颇多。
(2)米脂川大捷:《宋史·种世衡传·附种谔传》载:“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米脂,宋时置米脂砦,因米脂河而得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川,平原,原野。
(3)神兵:神奇莫测的兵,这里称赞宋兵。
(4)十万:种谔所领之兵实为九万三千,这里是举其成数。
(5)乘秋:趁着秋天草丰马壮的季节进行战争。
(6)西碛:西北沙漠地带,这里用以指西夏。
(7)妖氛:妖气。本指凶灾、祸乱,这里指西夏的嚣张气焰及其对宋边的危害。
(8)一夕:一旦,一日。
(9)收:肃清。
(10)榆塞:塞名,又称榆林塞、榆谿塞,据《汉书》记载为秦修长城所在,蒙恬曾于此处“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因以名之。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此处用为边塞通称,唐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诗中有“边烽警榆塞”之句。
(11)玉关: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疏勒河边,汉武帝时为内地通西域要道,宋以后逐渐衰落,关遂废圮。
(12)别绘:另外绘制。
(13)凌烟阁:唐皇宫殿阁名。刘肃《大唐新语·褒赐篇》载,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图画开国功臣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尉迟敬德等二十四人于长安凌烟阁上,以褒彰其功业。太宗亲自作《赞》,褚遂良题阁,阎立本画。
(14)轻:轻视。
(15)定远侯:《后汉书·班超传》载,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威震西域三十六国,以功封定远侯,封地在今陕西省镇巴县。这句说种谔功胜班超,是溢美之词。
(16)取:收复。
(17)凉州:古州名,西汉始置为州,东汉时所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及青海、内蒙古的一部分。西夏所辖地为古凉州的一部分。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王珪的诗
相关推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闻梨花发赠刘师命
桃蹊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
五风十雨亦为褒,薄夜焚香沾御袍。
当知雨亦愁抽税,笑语江南申渐高。
闻邻船吹笛
江空月寒江露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
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
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闻籍田有感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闻顶山徐道人改卜
先生新卜宅,只许白云知。
野蜜和峰割,岩花带蝶移。
坐谙苔石稳,醉忘木桥危。
屋后寒梅放,因风寄一枝。
闻子规
声声血泪诉沈冤,啼起巴陵暮雨昏。
只解千山唤行客,谁知身是未归魂。
闻子规
楚天空阔月成轮,蜀魄声声似告人。
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