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经典,记载于《山海经·北山经》。全文以不足百字的精炼文言,构建出"化鸟-衔木-填海"的悲壮叙事链。"文首白喙"的鸟类特征与"炎帝之女"的人性本源形成奇妙融合,"衔木堙海"的重复动作则象征永不妥协的抗争精神。该神话将自然现象人格化的想象方式,体现了先民"人定胜天"的原始意志,其悲剧力量与执着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符号。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此篇定型于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属《山海经》原始神话体系。故事可能源自东部沿海部落对海难的恐惧与征服欲,"女娃化鸟"反映图腾崇拜遗存。精卫形象既暗喻季节性河流(如漳河)冲积现象,也寄托弱者抗争的永恒主题,今山西长子县发鸠山建有精卫填海雕塑群,该神话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翻译注释
翻译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注释
(1)北:向北方。
(2)曰发鸠之山:曰:叫作。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发鸠山,旧说在山西境内。
(3)柘木:柘树,桑树的一种,木质坚硬,叶可喂蚕。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首,头。
(7)赤:红色。
(8)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詨(xiào):通“叫”,呼叫。很多鸟雀之得名,都是由于他们的叫声,古人有诗说:山鸟自呼名。
(9)是炎帝之少女:是:这。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死后。
(11)堙:填塞。
(12)溺:淹没在水里。
全文拼音版
相关推荐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