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遍》是唐教坊大曲摘遍名,后用作词调名,《甘州遍·秋风紧》是唐末五代毛文锡是所作的一首边塞诗。作者对边塞的荒寒景象和战争的酷烈场面作了交叉描写,表现了边塞将士复杂的心理状态。
甘州遍·秋风紧
秋风紧,平碛雁行低,阵云齐。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凤皇诏下,步步蹑丹梯。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公元922年,契丹主耶律阿保机率兵南下,进攻定州,李存勖打破之,驱契丹出境。公元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公元925年灭前蜀。毛文锡随蜀主降后唐。《甘州遍·秋风紧》这首词当为歌颂李存勖破契丹兵而作。
翻译注释
翻译
秋风正紧,沙漠中大雁正向南飞,在天地相接处感觉大雁飞的很低,战阵延绵如云,整齐排列。大漠中各种声音响起,边境的战争的声音四处响起,愁苦中听到了戍边的号角和征战的鼓声。
青冢北面,黑山西面。飞沙时起时落,常常让行人迷路。战士们穿着冰冷的铠甲,战马的蹄子上沾染着被杀敌人的鲜血,攻破蕃奚。皇帝下诏,士兵踏着丹梯准备受赏。
注释
(1)平碛:一望无际的沙漠。
(2)阵云齐:云层低压。齐:平,与天际相齐,低压之义。
(3)边声:边防线上的声响,即指角、鼓、马嘶、风吼之类的声音。
(4)角:画角,军号之类的乐器。
(5)鼙:古代军中的小鼓,又称“骑鼓”。
(6)青冢:汉代王昭君之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二十余里。昭君死,葬黑河南岸。今冢高三十余米,有土阶可登。据传说,塞草皆白,惟此冢独青。或曰,朝暮有愁云怨雾复冢上。
(7)黑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以北,又名杀虎山。
(8)铁衣:征戍将士所穿铠甲,用来掩护身体,防备兵器所伤,多用金属片或皮革制成。
(9)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奚: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匈奴别种,南北朝称“库莫奚”,分布在西拉木伦河流域,从事游牧。
(10)凤皇诏:天子的文告。凤皇,即“凤凰”。古代皇帝的诏书要由中书省发,中书省在禁苑中凤凰池处,故称“凤凰诏”,又称“凤诏”。
(11)蹑丹梯:踏着朝廷前的阶梯而进。指立边功后受诏回朝朝拜君王。蹑:踩踏。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毛文锡的诗
相关推荐
甘州遍·春光好
春光好,公子爱闲游,足风流。金鞍白马,雕弓宝剑,红缨锦襜出长楸。
花蔽膝,玉衔头。寻芳逐胜欢宴,丝竹不曾休。美人唱,揭调是甘州。醉红楼,尧年舜日,乐圣永无忧。
甘州遍·又题秋林候雁图
秋风起,旅曲唱甘州。动离愁。
雁书可有,声声唱晓,有人野眺猛回头。
耽宦兴,几春秋。清霜老木如许,何处尚勾留。
惊鸿渺,影渡白蘋洲。倦遨游。
归来大好,松菊小园稠。
甘州遍·赋得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深宫里,镇日黛眉低。意支离。
最堪怜是,相思说话,男儿听惯不经思。
抛妾泪,怕人疑。湘裙宁湿,不将双袖染胭脂。
开箱处,无语立多时。诉伊知。
石榴红处,都是杜鹃啼。
甘州遍·朱明节
朱明节,红紫满花台。忆初栽。
根如绿玉,叶如翠羽,一丛高下立苍苔。
风乍过,雨方催。遮遮掩掩栏畔,先后几番开。
痴儿女、红甲映香腮。拾花来。
金盆夜捣,凉露落间阶。
甘州遍·良宵永
良宵永,秋气入银屏。扑流萤。
梧桐树下,芙蓉溪上,有人乘兴坐搊筝。
风淡淡,水泠泠。手持生绡纨扇,仰面看双星。
愁无定。醉酒不须醒。叹多情。
悲哉宋玉,嘹呖雁南征。
甘州遍·阅江楼观射,和唐人毛文锡韵
崧台暖,斜日海天低。角弓齐。
雁行阵里,风轮丝上,危楼百尺听鸣鼙。
营帐北,女墙西。报道右晴初注,惝恍意犹迷。
遥嘶影,碧草趁霜蹄。靖蛮奚。
何须铁骑,一矢上云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