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唐代〕柳宗元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作品简介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七言律诗,此篇以诗代函,酬答卢衡州。卢衡州初到衡阳,致函宗元,感叹气候炎热,宗元以所在柳州与衡州相较,在宽慰卢衡州的字里行间,委婉抒发了自己对贬居远方的苦闷之情。

创作背景

据宋人韩醇《诂训柳集》卷四十二考证,《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秋。曾经当过衡州刺史的卢姓友人写信给柳宗元,抱怨所在的衡阳气候炎热难耐,诗人收到后,作了答诗以柳州之恶劣劝慰身在潇湘的友人。

翻译注释

翻译

你处在临蒸,也用不着叹息身处在炎热的南方,秋天到来时还有几行大雁到你那里栖息。

真正的南方,像林邑,曲折的山势象剑戟般高耸;象群舸,南流的水象开水一样滚烫。

正是淅沥的芦苇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

我虽然不是江南白苹洲般的游客,仍然寄上这首诗,来表达对潇湘水边的你的遥远祝福。

注释

(1)卢衡州:名字不详,当为出守衡州刺史的卢姓友人。衡州,今湖南衡阳市。

(2)临蒸:衡阳旧名,县城东傍湘江,北背蒸水。

(3)炎方:南方炎热之地。

(4)雁几行:衡阳有回雁峰,相传每年秋天大雁南飞至此不再南去,到第二年春天再往北飞。这里一则劝慰卢衡州莫叹南方之炎热,一则询问秋来大雁来衡的景况。

(5)林邑:古地名,治所北临骥州,在今越南境内。

(6)戟:古兵嚣的一种,长杆顶端装有月牙形的利刃。

(7)牂牁:古郡名,辖境约当今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又,水名,即牂牁江,流经广西,至广州入海。

(8)汤:热水。

(9)蒹葭:一名荻,即芦苇。

(10)渐沥:风吹芦苇的声响。

(11)柚:橘类果木,即柚子。

(12)白蘋洲畔客:指南朝诗人柳恽,柳恽字文畅,河东人,工诗善琴,后贬吴兴太守,作《江南曲》云:”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13)潇湘:湖南境内的两条水名,这里代指在湖南为官的卢衡州。

全文拼音版

héngzhōushūyīnshī
línzhēngqiětànyánfāngwèibàoqiūláiyànháng
líndōnghuíshānzāngnánxiàshuǐtāng
jiānjiāhánqiūyòulínglóngtòuyáng
fēishìbáipínzhōupànháijiāngyuǎnwènxiāoxiāng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同列“唐宋八大家”。其文峭拔峻洁,寓言、山水游记尤佳,代表作《捕蛇者说》《小石潭记》等揭露时弊,寄寓孤愤。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永州、柳州,故又称“柳柳州”。诗亦清峻,与刘禹锡并称“刘柳”。其哲学著作《天说》等体现唯物主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柳宗元的诗

相关推荐

得献吉江西书

〔明代〕何景明

近得浔阳江上书,遥思李白更愁予。

天边魑魅窥人过,日暮鼋鼍傍客居。

鼓柁湘江应未得,买田阳羡定何如?

他年淮水能相访,桐柏山中共结庐。

得内子病中札

〔清代〕张问陶

同检红梅玉镜前,如何小别便经年?

飞鸿呼偶音常苦,栖凤将雏瘦可怜。

梦远枕偏云叶髻,寄愁买贵雁头笺。

开缄泪涴销魂句,药饵香浓手自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秦〕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