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笑令·胡马

〔唐代〕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作品简介

《调笑令·胡马》是韦应物的一首边塞词作。此词以"胡马"起兴,通过"跑沙跑雪"、"东望西望"的生动描绘,展现塞外战马迷途的苍茫景象。全词运用顶真手法和重复句式,在33字中完成从放马到迷路的叙事循环,"边草日暮"的结句更添悲凉,语言简练而意境浑成,是中唐文人词中罕见的边塞题材佳作。

创作背景

《调笑令·胡马》此词创作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期间(约785年),诗人曾亲历边塞军旅生活。词中"燕支山"(在今甘肃山丹)作为匈奴故地的象征,既实指西北边陲风物,又暗含对历史征战的感慨。"胡马迷路"的意象,折射出中唐时期边防空虚、将士迷茫的时代困境,是早期文人词中融合边塞诗精神的创新之作。

翻译注释

翻译

胡马啊,胡马,被远远地放牧在荒凉的燕支山下。四蹄刨沙刨雪独自奔跑嘶鸥,东望西望茫茫一片迷了来路。迷路啊,迷路,萎萎边草无穷无尽霭霭暮色笼罩着山头。

注释

(1)胡马:中国西北地区所产的马。古代马匹在交通运输和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而良马往往受人青睐,而西北地区所产的马素以优良著称,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曾从西域引进过大批良马。所以写骏马而云“胡马”,是为了显示其品种的优良。

(2)燕支山: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位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山下是水草丰美的牧场。《史记·匈奴传索隐》:“匈奴失焉支山,歌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焉支”通作“燕支”、“胭脂”,本植物名,亦叫红蓝,花汁可做成红的颜料。

(3)跑:指兽蹄刨地。

(4)边草:边地的野草。

全文拼音版

diàoxiàolìng··
yuǎnfàngyānzhīshānxiàpáoshāpáoxuědōngwàng西wàngbiāncǎoqióng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1),字义博,唐代诗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其诗以山水田园见长,风格淡远清新,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代表作《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等,以简练笔墨绘自然之趣。出身关中望族,少任侠使气,安史之乱后折节读书,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作透露出士大夫的隐逸情怀与悯民之思,是中唐山水诗派重要代表。

韦应物的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