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蚊谣

〔唐代〕刘禹锡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作品简介

《聚蚊谣》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此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把那些阴险毒辣的官僚比作在昏暗中喧嚣、害人的蚊子,生动形象而又入木三分地描写了他们的丑态,并且坚信他们总有一天会被消灭,从而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斗争中的铮铮硬骨,以及对腐朽官僚的鄙视憎恨。全诗十四句,前十二句四句一转韵,平仄相间,具有跳跃性的变化。整篇语言较为质朴,但其中有些语句又富有文彩,在质朴中含着清丽,体现了刘诗的独特风格。

创作背景

《聚蚊谣》此诗作于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间刘禹锡任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期。当时,王叔文政治集团失败,诗人受到牵连,被贬谪朗州。朝中政敌——腐朽官僚乘机对参与王叔文政治集团的人大肆进行造谣中伤,不断排挤打击,掀起了一阵阵鼓噪。诗人在严酷的政治现实面前,有感于腐朽官僚的狠毒,于是写了这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夏夜沉沉,清静的堂屋门窗大开,飞蚊趁着黑暗,发出雷鸣般的声响。

喧闹声突然而来,起初听了吃惊,像是隆隆的雷声从南山传来一样。

蚊子喜欢在昏暗的夜里嗡嗡地鼓翅飞舞,糊涂人分辨不清,聪明人也感到迷惘。

在露水下滴、月上中天的夏夜,尖嘴叮人,难于觉察提防。

虽然我有七尺之躯,你蚊子小如芒刺,但是我寡你众,所以你能把我伤。

天生蚊子有一定时节,我不可阻遏,为了避开你的叮刺,我只好躲进蚊帐。

等到凉风吹来,在秋天的拂晓,你这细微东西就要给丹鸟吃光!

注释

(1)沉沉:昏黑貌。

(2)兰堂:芳洁的厅堂。厅堂的美称。一作“闲堂”。

(3)伺:等待,趁着。

(4)嘈然:声音杂乱貌。

(5)歘:忽然。

(6)殷殷:震动声,形容雷声很大。

(7)南山:即终南山。

(8)喧腾:喧闹沸腾。

(9)鼓舞:鼓翅飞舞。

(10)露华:露水。

(11)滴沥:水下滴貌。

(12)利觜:尖利的嘴。

(13)看不得:看不清楚。

(14)芒:草木茎叶、果实上的小刺。

(15)遏:阻止。

(16)幄:帐幕,指蚊帐。

(17)匡床:安适的床。一说方正的床。

(18)清商:谓秋风。

(19)羞:进献食物。

(20)丹鸟:萤火虫的异名。《大戴礼记·夏小正》:“丹鸟羞白鸟。丹鸟者、谓丹良也;白鸟者,谓蚊蚋也。”

全文拼音版

wényáo
chénchénxiàlántángkāifēiwénànshēngléi
cáoránchūhàitīngyǐnyǐnruònánshānlái
xuānténghūnhēimèizhěfēncōngzhěhuò
huáyuèshàngtiānyíngrénkàn
chǐěrmángěrzhòngnéngshāng
tiānshēngyǒushíèwèiěrshèqiánkuāngchuáng
qīngshāngláiqiūxiǎoxiūěrwēixíngdānniǎo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中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他出身儒学世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诗风雄健豪迈,兼具哲理与民歌风味,代表作《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等广为传诵。刘禹锡早年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谜,但始终乐观豁达。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的诗文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刘禹锡的诗

相关推荐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宋代〕苏轼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写意

〔唐代〕李商隐

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断正长吟。

人间路有潼江险,天外山惟玉垒深。

日向花间留返照,云从城上结层阴。

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