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公讲堂

〔唐代〕刘禹锡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作品简介

《生公讲堂》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咏唱金陵(今江苏南京)的一处佛教古迹。全诗四句,首句形象地渲染了当时听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讲法人数的众多以及态度的虔诚,后三句笔锋一转,描写生公身后的萧条情景。其章法是前一后三式,即前一句盛,后三句衰,结尾“一方明月可中庭”最为人所称道。

创作背景

《生公讲堂》此诗可能作于宝历(唐敬宗年号,825~827)年间,有人把作年具体到宝历二年(826),当时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南京)。此时诗人已经年过半百,经历过两次贬谪,历尽宦海浮沉,写下《金陵五题》组诗,《生公讲堂》就是其中一首。

翻译注释

翻译

当年生公讲法连鬼神也来听,死后一座空堂夜里都不用关门。

讲经的高座冷落得积满灰尘,只见一片月光正映照着庭院中。

注释

(1)生公:晋末宋初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相传生公曾于苏州虎丘寺立石为徒,讲《涅盘经》,至微妙处,石皆点头。因此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说。

(2)说法:宣讲宗教教义。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中·鸠摩罗什》:“什以说法之暇,乃寻访外道经书。”

(3)身后:死后。《后汉书·孔融传论》:“代终之规,启机于身后也。”

(4)扃:上闩,关门。

(5)高坐:讲席。讲席高于听讲者的座位,故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向高坐者,故是凶物。”

(6)寂寥:冷落萧条。

(7)一方:指一个方形,犹言一片。唐李端《送从叔赴洪州》诗:“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

(8)可中庭:可:正,恰恰;当,对着。中庭:院子。

全文拼音版

shēnggōngjiǎngtáng
shēnggōngshuōguǐshéntīngshēnhòukōngtángjiōng
gāozuòliáochénfāngmíngyuèzhōngtíng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中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他出身儒学世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诗风雄健豪迈,兼具哲理与民歌风味,代表作《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等广为传诵。刘禹锡早年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谜,但始终乐观豁达。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的诗文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刘禹锡的诗

相关推荐

生查子·诉别

〔宋代〕苏轼

三度别君来,此别真迟暮。白尽老髭须,明日淮南去。

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后月逐君还,梦绕湖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