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罴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性作品。这篇文章写一个猎人企图用竹管吹奏出鹿鸣的声音来诱杀鹿,结果反而招来其他猛兽,最终被罴所食。文章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正本领却只凭侥幸混日子的人,并直接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文含义深刻,为警世佳作,且生动的故事与严肃的立论两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罴说
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藩镇强大,威胁国家统一,朝廷无力讨平,只能采用“以藩制藩”的策略,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攻伐,结果获胜的藩镇更加强大,对国家造成更大的威胁。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罴说》这篇文章作于柳宗元贬官永州时期,就是针对这个社会局面而创作的寓言性杂文。
翻译注释
翻译
鹿害怕貙,貙害怕虎,虎又害怕罴。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一样站着,非常有力气而且害处非常大。
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的瓶子和火种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貙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貙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罴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猎人,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
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注释
(1)鹿畏貙:貙,兽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
(2)被发:披散毛发。被,同“披”。
(3)绝:极,非常,特别。
(4)害:伤害。
(5)楚:指今湖南、湖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属楚国。
(6)吹竹为:吹竹,吹小竹管。为,模仿。
(7)寂寂:清静无声。一作“昔云”。
(8)罂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罂,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
(9)伺:等候 。
(10)趋:快步行走。
(11)因为:因,于是。为,模仿。
(12)亡:逃跑。
(13)捽搏挽裂而食:捽(zuó):揪住。搏:搏击, 抓、扑。挽:拿来。食:吃。
(14)善内:改善内部。
(15)恃:依仗,依靠。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柳宗元的诗
相关推荐
寄远十一首·其七
妾在舂陵东,君居汉江岛。
一日望花光,往来成白道。
一为云雨别,此地生秋草。
秋草秋蛾飞,相思愁落晖。
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
沈园二首·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春晚山庄率题二首·其一
顾步三春晚,田园四望通。
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
竹懒偏宜水,花狂不待风。
唯余诗酒意,当了一生中。
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赠女冠畅师
瞳人剪水腰如束,一幅乌纱裹寒玉。
飘然自有姑射姿,回看粉黛皆尘俗。
雾阁云窗人莫窥,门前车马任东西。
礼罢晓坛春日静,落红满地乳鸦啼。
寿阳曲·烟寺晚钟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僧禅定?
神弦曲
西山日没东山昏,旋风吹马马踏云。
画弦素管声浅繁,花裙綷縩步秋尘。
桂叶刷风桂坠子,青狸哭血寒狐死。
古壁彩虬金帖尾,雨工骑入秋潭水。
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
逃难
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
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欢。
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