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

〔唐代〕宋之问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作品简介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吟咏了诗人在流放之地的孤独之感,以及不能与挚友相会、不能回到朝廷的悲愤心情。这首诗虽即兴而作,但情感充沛,语言流畅,生动感人。

创作背景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卧病之机,率羽林军发动政变,诛除武氏佞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辟。这是唐代历史上的一大事件,当时影响所及,一批文人朝士因“倾心媚附”二张而尽数被贬至岭南各远恶诸州。作为武氏朝廷的词臣的诗人,难逃此厄,被贬为泷州参军。他在赴贬所途中,经端州驿站停留,见到一起被贬而先期经过此地的同朝文友杜审言、沈佺期诸人在墙壁上留下的题诗,不由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我们这些有罪的臣子,受到了严厉的处罚,从北方流放到南荒,原以为在南荒大家还能够经常见面。

谁料到南中会有这么多岔道,千山万水使各个乡县重重相隔,哪里还能见到朋友们的面呢?

我们由朝士而逐臣,一旦被祸,凄惶如许,恰似翻飞不定的浮云飘雨,各各独处一方,不仅无缘相见,而且音信难通。

中原人大多不适应岭南偏僻地区炎湿的气候,有的贬官就因此走上了不归之路。

注释

(1)逐臣:被流放的臣子。

(2)严遣:严厉的惩罚。

(3)南中:指岭南。

(4)歧路:岔路,十字路口。

(5)县:地方区域名,周代已有县邑。唐代县隶属于州。

(6)翻:翻转,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7)稀:少。

(8)瘴疠:山川湿热蒸郁之气。人中此气则生病,内病为之瘴,外病为为之疠。

(9)自怜:哀怜自己,怜悯朋友。

全文拼音版

zhìduānzhōu驿jiànshěnyánshěnsānquányáncháoyǐnwángèrjìngkǎiránchéngyǒng
zhúchénběichéngyánqiǎnwèidàonánzhōngměixiāngjiàn
nánzhōngduōqiānshānwànshuǐfēnxiāngxiàn
yúnyáosànfānfēihǎikuòtiānzhǎngyīnxìn
chùchùshānchuāntóngzhàngliánnéngrénguī

作者介绍

宋之问(656—712),字延清,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唐代诗人。上元二年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对律诗定型有重要贡献。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风格绮丽精工,尤擅五律,《度大庾岭》《题大庾岭北驿》等作情感真挚。因谄事张易之、太平公主,玄宗即位后被赐死。虽人品遭讥,但诗艺精湛,其律诗创作推动近体诗成熟,为盛唐诗歌繁荣奠定基础。《全唐诗》存其诗三卷。

宋之问的诗

相关推荐

至广陵于马上作

〔魏晋〕曹丕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

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

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

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

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

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

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唐代〕岑参

一从弃鱼钓,十载干明王。

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

仲秋至东郡,遂见天雨霜。

昨夜梦故山,蕙草色已黄。

平明辞铁丘,薄暮游大梁。

仲秋萧条景,拔剌飞鹅鶬。

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故人南燕吏,籍籍名更香。

聊以玉壶赠,置之君子堂。

至后

〔唐代〕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至分水戍

〔唐代〕骆宾王

行役忽离忧,复此怆分流。

溅石回湍咽,萦丛曲涧幽。

阴岩常结晦,宿莽竞含秋。

况乃霜晨早,寒风入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