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写出了作者贬谪时的状况。颔联写当时心境的凄凉和仕途的险恶。颈联写顺风行舟的快意。尾联写自己愿意做一名水手,因为自己经历了太多太多。这首诗感情鲜明真挚,直率畅达,章法上转接自然又纵逸不羁。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主张变法的新党重新被大宋朝廷重新起用,元祐旧臣遭受打压。苏轼在河北定州知州任上,先后被贬官到广东英州、广西宁远军、广东惠州。苏轼在赴惠州途中,乘船入赣江,经过江西万安县的惶恐滩。面对险滩,远离故乡与朝廷,前途渺茫的诗人苏轼,以达观的精神,写下了《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这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从七千里外贬谪来的毛发斑白之人,如一叶孤舟在险恶的十八滩头飘零。
思念故乡山水使我忧思成梦,地名叫惶恐滩更让我忧伤。
长帆受风,如大腹鼓起,雨水暴涨,不见了水流石上的波纹。
我应当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我一生经历的风浪实在太多太多。
注释
(1)二毛人:黑白头发兼杂的老年人。
(2)十八滩:在赣江险处,惶恐滩即其中之一。
(3)孤臣:失势无援之臣。
(4)帆腹:帆受风,鼓起像肚腹,故称“帆胰”。
(5)石鳞:像鱼鳞一样的石头。
(6)知津:《论语·微子》:“使子路问津焉。”问津,夸义为询问渡口,后人常借用作请求指点。这里“问津’即识途,语意双关。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一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
摘青梅荐酒,甚残寒,犹怯苎萝衣。正柳腴花瘦,绿云冉冉,红雪霏霏。隔屋秦筝依约,谁品春词?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
寄隐孤山山下,但一瓢饮水,深掩苔扉。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怅年华、不禁搔首,又天涯、弹泪送春归。销魂远,千山啼鴂,十里荼麋。
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
残柳黄于陌上尘,秋来长是翠眉颦。
一弯月更黄于柳,愁煞桥南系马人。
八月并州雁
八月并州雁,清汾照旅群。
一声惊晚笛,数点入秋云。
灭没楼中见,哀劳枕畔闻。
南来还北去,无计得随君。
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八拍蛮·云锁嫩黄烟柳细
云锁嫩黄烟柳细,风吹红蒂雪梅残。
光影不胜闺阁恨,行行坐坐黛眉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