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风雨登虎丘》是元代散曲作家乔吉创作的一首散曲,此曲写作者登临虎丘时的所见所思。首句写登临时的天气,作者仅用六个字,就为全篇定下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从“怪石於菟”以下七句,写他所见的景象,营构出一片凄清幽冷的境界。这样的境界不禁勾起了曲家的怀古幽思,最后四句由写景自然转入怀古抒情。他对伍子胥的悲剧深表同情,对吴王的失败深表惋惜。结句“山锁吴愁”用意深婉,将眼前的景色和思古幽情用一个“锁”字结合起来,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在艺术上,此曲充分地体现了乔吉散曲清丽幽婉的艺术风格,对仗精巧,语言富有表现力。
折桂令·风雨登虎丘
半天风雨如秋。怪石於菟,老树钩娄,苔绣禅阶,尘黏诗壁,云湿经楼。
琴调冷声闲虎丘,剑光寒影动龙湫。醉眼悠悠,千古恩仇。浪卷胥魂,山锁吴愁。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相传吴王阖闾死后葬于虎丘,作者于风雨中登临虎丘,见石如虎伏,树形虬结。通往寺庙的石级上长满了青苔,路边石壁的题诗漫沾着泥垢,藏经楼被笼罩在一片雾岚之中。怀古作叹而作此曲,《折桂令·风雨登虎丘》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翻译注释
翻译
在漫天的风雨中登临虎丘,只见怪石如同老虎一般,枯老的树枝弯曲伛偻,台阶上已铺满青苔,题有诗句的墙壁上沾满尘土,云带来的水汽湿了经楼。
想当初这里曾经是司徒王珣的琴台,如今已不闻琴声弹奏。秦始皇当年在这里挖出吴王宝剑,光芒惊动了池塘里的龙。半醉半醒间打量这一切,回忆千年前的恩仇,伍子胥的魂魄还在波涛间游荡,吴国最终灭亡,山川也为之深深哀愁。
注释
(1)虎丘:在江苏苏州市西北,相传春秋时有虎踞丘上三日,故名。
(2)於菟:虎的别称。
(3)钩娄:枝干屈曲伛偻的样子。一作钩辀(zhōu):象声词,鹧鸪的叫声。
(4)苔:苔藓。
(5)禅阶:指寺庙的石阶。
(6)诗壁:游人题诗的墙壁。
(7)经楼:寺庙藏经的地方。
(8)琴调冷声闲虎丘:虎丘寺塔基,原为晋司徒王珣的琴台,故谓“琴调冷”。
(9)剑光寒影:相传虎丘阖闾墓藏专诸鱼肠剑。秦始皇东巡至此,求剑,有虎当坟而据。始皇以剑击之,不及,误中石,剑无复获,乃陷成池,故号剑池,今遗迹尚存(见《吴越春秋》)。此用其事描状剑池水光波影。
(10)龙湫:虎丘有剑池,相传吴王阖闾以宝剑殉葬,后秦始皇开掘找寻,有神龙跃出而成池。这里夸饰虎丘的流水。湫,深潭。
(11)胥魂: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夫差所杀,精魂不散,成了涛神。
(12)吴愁:春秋时吴国终为越国所灭,故言。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乔吉的诗
相关推荐
折桂令·功名百尺竿头
功名百尺竿头,自古及今,有几个干休:一个悬首城门;一个和衣东市;一个抱恨湘流。
一个十大功亲戚不留;一个万言策贬窜忠州。一个无罪监收,一个自抹咽喉。仔细寻思,都不如一叶扁舟。
折桂令·登姑苏台
百花洲上新台,檐吻云平,图画天开。鹏俯沧溟,蜃横城市,鳌驾蓬莱,学捧心山颦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
折桂令·拟张鸣善
草茫茫秦汉陵阙,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山人家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
侯门深何须刺谒?白云自可怡悦。到如何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折桂令·荆溪即事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種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
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栏干,数尽啼鸦。
折桂令·吴山秀
钱塘江上嵯峨,浓淡皆宜,态度偏多。泪雨溟濛,歌云缥缈,舞雪婆娑。
胜楚岫高堆翠螺,似张郎巧画青娥。消得吟哦,欲比西施,来问东坡。
折桂令·咏西域吉诚甫
毳袍宽两袖风烟,来自西州,游遍中原。锦句诗余,彩云花下,璧月樽前。
今乐府知音状元,古词林饱记神仙。名不虚传,三峡飞泉,万籁号天。
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崔徽休写丹青,雨弱云娇,水秀山明。箸点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卿。水洒不着春妆整整,风吹的倒玉立亭亭,浅醉微醒,谁伴云屏?今夜新凉,卧看双星。
黄四娘沽酒当垆,一片青旗,一曲骊珠。滴露和云,添花补柳,梳洗工夫。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
折桂令·雨窗寄刘梦鸾赴宴以侑尊云
妒韶华风雨潇潇,管月犯南箕,水漏天瓢。湿金缕莺裳,红膏燕嘴,黄粉蜂腰。
梨花梦龙绡泪今春瘦了,海棠魂羯鼓声昨夜惊着。极目江皋,锦涩行云,香暗归潮。
折桂令·二十年尘土征衫
二十年尘土征衫,铁马金戈,火鼠冰蚕。心不狂谋,言无妄发,事已多谙。
黑似漆前程黯黯,白如霜衰鬓斑斑。气化相参,谲诈难甘。笑取琴书,高访图南。
折桂令·长江浩浩西来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连,楼台相对,天与安排。诗句成云山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儿云遮,一半儿烟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