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宋代〕吕本中

老去有馀业,读书空作劳。

时闻夜虫响,每伴午鸡号。

久静能忘病,因行得出遨。

胡为良自苦,膏火自煎熬。

作品简介

《读书》是宋代诗人吕本中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申明读书乃为年纪老迈、无事可做时的“余业”,而且读书没用;颔联说读书勤勤苦苦,孜孜不倦,夜深人静,唯有虫鸣为伴,白日读书,只闻鸡号之声,体现出作者无聊的心态;颈联说不读书的好处,可以静下来修身养性并减少疾病,闲散时还可以外出遨游,何等清闲自在。尾联又自嘲自责,何苦自找苦吃点灯熬油地受折磨。全诗看似自嘲强作宽解,其实都是反话,从这种喟叹与哀怨中,隐约可见诗人胸中蕴藏着不甘终老林下而仍想为国效力的壮志。

创作背景

《读书》这首诗当作于高宗绍兴八年(1138),作者因触怒权奸秦桧而被降职以后。时作者已年过半百,挑灯苦读至更深夜阑之际,不禁感到头昏眼花、腰酸手软。伴着微弱的孤灯,漫卷手中的诗书,一股苦涩悲怆的滋味随着倦意涌上心头。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抒发心中的感慨。

翻译注释

翻译

老年读书成业余,读书也是空操劳。

半夜常听虫悲鸣,正午又闻鸡乱叫。

心静能够少疾病,闲散出游更逍遥。

为何自己找苦吃,油灯夜读受煎熬。

注释

(1)空作劳:白白操劳,没有用处。

(2)时闻夜虫响,每伴午鸡号:时、每,都是经常的意思。

(3)因行:即因循、闲散的意思。

(4)遨:远游。

(5)膏火:油灯。膏,油脂。

全文拼音版

shū
lǎoyǒushūkōngzuòláo
shíwénchóngxiǎngměibànhào
jiǔjìngnéngwàngbìngyīnxíngchūáo
wèiliánggāohuǒjiānáo

作者介绍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学者称东莱先生。少以荫补入仕,历任济阴县主簿、大名府帅司干办官、枢密院编修官等职。与秦桧相善。北宋末,因病请祠,以直秘阁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六年(1136年),特赐进上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文章典雅,长于史学,其诗得黄庭坚、陈师道句法。绍兴八年(1138年),迁中书舍人兼侍讲,兼权直学士院。因受赵鼎器重,遂忤秦桧。未几,遭弹劾奉祠,提举江州太平观,徙居婺州以终。后赐谥文清。著有《东莱诗集》等。

吕本中的诗

相关推荐

读史

〔宋代〕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读陈胜传

〔清代〕屈大均

闾左称雄日,渔阳谪戍人。

王候宁有种?竿木足亡秦。

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

驱除功第一,汉将可谁伦?

读杜诗

〔明代〕释函可

所遇不如公,安能读公诗。

所遇既如公,安能读公诗。

古人非今人,今时甚古时。

一读一哽绝,双眼血横披。

公诗化作血,予血化作诗。

不知诗与血,万古湿淋漓。

读书有三到

〔宋代〕朱熹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李翱文

〔宋代〕欧阳修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删。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此其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成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必。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唐代〕白居易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

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