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居庸关》是清代边塞诗人徐兰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独特的空间对比手法,展现了征人出关时的复杂心境。前两句直写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后两句通过"马后桃花"与"马前雪"的强烈视觉对比,在壮怀激烈中注入深沉乡愁。全诗仅二十八字,却将边塞诗的雄浑与闺怨诗的婉约完美融合,末句"争得不回头"的反问,更是以含蓄笔法道尽征人恋乡之情,体现了清代边塞诗"豪中见婉"的艺术创新。
出居庸关
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出居庸关》此诗作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徐兰随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居庸关作为"天下九塞"之一,自古是中原与塞外的分界。诗人途经此军事要隘,目睹将士出关场景,有感而作。诗中"桃花"象征关内家园的温暖,"马前雪"预示塞外征战的艰辛,这一精妙意象既源于真实的地理气候特征(关内外温差显著),又暗喻"一关之隔两重天"的人生境遇,反映了清初文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翻译注释
翻译
将军此去必定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升官封爵,这对于士卒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他们急于奔赴边地,无意逗留不前。
而关内温暖美好,关外严寒可怖,士卒们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
注释
(1)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
(2)此:此字原缺,据诗意补出。
(3)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
(4)出:出字原缺,据《清诗别裁》补。
(5)争得:怎么能。争:同“怎”。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徐兰的诗
相关推荐
出塞二首·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乾。
出塞
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
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
背山看故垒,系马识余蒲。
还因麾下骑,来送月支图。
出自蓟北门行
虏阵横北荒,胡星耀精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旁。
孟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出居庸关
居庸关上子规啼,饮马流泉落日低。
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
出郊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
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出郊
川原一片绿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
风日有情无处著,初回光景到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