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三

〔金代〕元好问

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相煎。

焦头无客知移突,曳足何人与共船。

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元有地行仙。

西南三月音书绝,落日孤云望眼穿。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相煎。

我在这座被围困的城市中度过了两年,每一天都被忧愁和饥饿煎熬,内心如被火焰煎煮一般。

焦头无客知移突,曳足何人与共船。

我焦头烂额,无人知晓该如何艰难地转移,拖着疲惫的双脚,也无人愿意与其同舟共济。

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元有地行仙。

因为战争,又多了许多白骨和士兵的亡灵;然而青山依旧,那里原本就居住着贪图安乐享受的人。

西南三月音书绝,落日孤云望眼穿。

已经三个月没有来自西南的消息了,书信断绝,我望着落日和孤独的云朵,眼睛几乎要望穿了。

注释

(1)突:炉灶的烟囱。

(2)曳足:拉足。

(3)地行仙:原出佛书《楞严经》。五代张筠居洛阳,以声色自娱,人们称为地仙。这里比喻金朝的官吏都是些贪图安乐享受者。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三拼音版

rénchénshíèryuèchējiàdōngshòuhòushìshǒu··sān
wéichéngliǎngniánchóuchánghuǒxiāngjiān
jiāotóuzhīréngòngchuán
báiyòuduōbīngguǐqīngshānyuányǒuxíngxiān
西nánsānyuèyīnshūjuéluòyúnwàngyǎn穿chuān

作品简介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三》是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组丧乱诗中的代表作。此诗以沉痛悲凉的笔触,真实记录了金哀宗天兴元年(壬辰年,1232年)蒙古军围困汴京(今河南开封)以及皇帝仓皇东逃(“车驾东狩”)后的残酷景象。首联“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相煎”直述围城之久与煎熬之深;颔联连用“曲突徙薪”与“吴越同舟”两个典故,深刻批判了朝廷战前无远见、危时不同心的昏聩与分裂;颈联以“白骨”与“青山”对举,描绘了战乱导致的生灵涂炭;尾联“落日孤云望眼穿”则以苍茫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国事绝望、音信隔绝的孤寂与哀伤。全诗感情真挚沉郁,格调苍凉悲壮,被誉为“丧乱诗”的典范,具有深刻的史诗价值。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金兴定五年进士,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潜心著述。其诗沉郁苍劲,堪称金代诗坛巨擘,《论诗三十首》系统阐述诗歌理论,《岐阳三首》写亡国之痛,感人至深。词作兼有豪放、婉约之风,《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传诵千古。编有《中州集》保存金源文献,著有《遗山集》。元好问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壬辰寒食

〔宋代〕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壬戌清明作

〔清代〕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壬申七夕

〔唐代〕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