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咏风兰

〔清代〕纳兰性德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忒煞萧疏,争奈秋如许。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作品简介

《点绛唇·咏风兰》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片从香气和姿态两方面对风兰作了精致灵动的描摹,下片则是通过对现实中风兰美好之易逝的惋惜反衬出词人对好友所作的风兰图的赞美。全词运用比喻以及借代的修辞手法,将自己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康熙十八年(1679年)秋,张纯修赴江华任县令。那一年,清兵攻人了一度为吴三桂、吴世蹯占据的湖南。江华县刚收复不久,百废待兴。在张纯修任上的日子里,怀抱同样建功立业志向而未遂的容若,向好友寄去了许多思念和勉励,希望张纯修多做善事,利国益民。江华县属楚地,故容若在寄张纯修的信中说:“沅湘以南,古称清绝,美人香草,犹有存焉者乎?长短句固骚之苗裔也,暇日当制小词奉寄。烦呼三闾弟子,为成生荐一瓣香。甚幸!”收到容若此信。张纯修回忆起同容若一起被屈原感动的日子,他们共同敬仰屈原。是因为他那如兰的气质和人生。于是,张纯修以“美人香草”的命意画《风兰图》寄赠,容若见画,便题写了这首《点绛唇·咏风兰》。

翻译注释

翻译

风兰散发出别样的幽香,素雅恬淡没有一丝浓艳浮华。它在秋风中轻扬的姿态,犹如凌波仙子轻轻飘逸,暂且为春风留住脚步。

它的叶子如此稀疏,怎么能抵抗得住那寒冷的清秋呢?还是留取半缕清冷的花香,在这最美的湘江雨色里吧。

注释

(1)点绛唇: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十八香”等,双调四十一字,上片四句三仄韵,下片五句四仄韵。

(2)风兰:一种寄生兰,因喜欢在通风,湿度高的地方生长而得名。

(3)别样:特别、不寻常。

(4)幽芬:清香。

(5)浓艳:(色彩)浓丽艳丽,代指鲜艳的花朵。

(6)凌波:形容在水上行走的轻盈柔美的姿态。此处是说风兰在秋风中摇曳的姿态,好像是凌波仙子,轻柔飘逸。

(7)忒煞萧疏:意为过分稀疏。忒煞:亦作“忒杀”,太、过分。萧疏:稀疏、萧条。

(8)冷香:清香,也指清香之花。多喻菊、梅之香气。此处指见阳所画之风兰仿佛散发出了微微香气。

全文拼音版

diǎnjiàngchún··yǒngfēnglán
biéyàngyōufēngèngnóngyàncuīkāichùlíngqiěwèidōngfēngzhù
tuīshàxiāoshūzhēngnàiqiūháiliúlěngxiāngbànxiāngjiāng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著名词人,满洲正黄旗人。其词哀感顽艳,真挚自然,以小令见长,代表作《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等广为传诵。出身显赫(大学士明珠长子),却厌弃权贵,多结交汉族文人。词风近南唐后主,王国维评其“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英年早逝,有《饮水词》传世,为清代词坛巅峰。

纳兰性德的诗

相关推荐

点绛唇·春闺

〔明代〕陈子龙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