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平山堂》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作者瞻仰恩师欧阳修词作手迹而生的感慨;下片写听唱欧阳修词而生感慨,道出对恩师的缅怀之情,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全词以欧阳修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为中心线索,上下片意脉不断,浑然一体。
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欧阳修是苏轼的恩师,是对苏轼影响一生至巨的人。欧阳修于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时建平山堂。苏轼在作此词之前,已经两次到过扬州。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经扬州;第二次,是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经扬州。《西江月·平山堂》这是苏轼第三次到扬州平山堂,恩师欧阳修早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更让人心生缅怀之念,因作此词。
关于苏轼第三次到平山堂的时间,亦即此词的创作时间,学界尚有争议。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吴兴)经过扬州;另一说是元丰七年(1084)十月,苏轼由黄州赴汝州时经过扬州。
翻译注释
翻译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时,前半生已在弹指声中过去。十来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我在堂前“欧公柳”下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纵然是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注释
(1)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2)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知扬州时所建。《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3)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僧祗律》:“一刹那着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4)十年: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已十年左右,举其成数。
(5)老仙翁:指欧阳修。
(6)龙蛇:形容草书。李白《草书歌行》:“怳怳如闻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此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7)文章太守:用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句:“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8)杨柳春风:仍用上举欧阳修《朝中措》词,因其中有“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句。此句谓吟诵欧公咏平山堂这首词。
(9)未转头时皆梦: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此反用之,追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西江月·送别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渔父词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沈沈。闲管兴亡则甚。
西江月·红蓼花繁映月
红蓼花繁映月,黄芦叶乱摇风。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入网大鱼作队,吞钩小鳜成丛。得来烹煮味偏浓,笑傲江湖打哄。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浥香泉。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
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
西江月·重九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斗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