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引·感旧》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直写杨氏家族盛时华清池的繁华热闹景象,暗斥唐玄宗宠爱贵妃,在虚幻的太平中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下片紧承上片唐玄宗因宠爱贵妃而导致国破家亡的可悲下场。全词在写景上由近及远,逐层拉开,给人以荒凉冷落之感,在对比中鲜明地表现出词人对唐玄宗这种奢糜生活的否定态度。
华清引·感旧
平时十月幸兰汤。玉甃琼梁。五家车马如水,珠玑满路旁。
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至今清夜月,依前过缭墙。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华清引·感旧》此词大约创作于治平元年(1064年)。词人曾作《骊山三绝句》,有人以为是嘉祐六年(1061年)词人赴凤翔任时所作,王文诰《苏诗总案》据《送陈睦知潭州》诗推算,认为《骊山三绝句》作于治平元午(1064年)。这一年,词人罢风翔签判任,返京时路过长安,游骊山。词人游骊山仅此一次,因此,王文诰的说法是可取的。此词写的是华清池,应是此次游骊山时创作的。
翻译注释
翻译
每年十月驾临华清池,那里有玉池和华美的屋梁。五家的车马浩荡如流水,奇珠异宝被洒满路旁。
唐玄宗去后闲置了双人床,只剩烟雾笼罩下树色苍苍。至今那深夜时清冷的月光,依然照着藤蔓缠绕的围墙。
注释
(1)平时:每年。
(2)幸:指帝王驾临。驾临某地,叫幸某地。
(3)兰汤:指华清池,在陕西临潼县骊山北麓。建成于唐初,名“汤泉宫”,后改为温泉宫,天宝六年大修而改名华清官,又叫华清池。唐玄宗和杨贵妃每年冬季来这里沐浴休息。
(4)玉甃:玉砌的水池。
(5)琼梁:雕饰华美的屋梁。
(6)五家:指杨贵妃的三位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和杨贵妃的从兄杨铦、从弟杨锜。
(7)玑:不圆的珠子。
(8)翠华:皇帝的仪仗中用翡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子。
(9)掩:闲置。
(10)方床:方形的床,即双人床。
(11)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
(12)缭墙:藤条盘绕的围墙。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清平乐·题上卢桥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鹧鸪天·吴子似过秋水
秋水长廊水石间。有谁来共听潺湲。羡君人物东西晋,分我诗名大小山。
穷自乐,懒方闲。人间路窄酒杯宽。看君不了痴儿事,又似风流靖长官。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卜居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渡河北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伤心行
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
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
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
夜亭度雁赋
春望山楹,石暖苔生。云随竹动,月共水明。暂消摇于夕径,听霜鸿之度声。
度声已凄切,犹含关塞鸣。从风兮前倡融,带暗兮后群惊。帛久兮书字灭,芦束兮断衔轻。行杂响时乱,响杂行时散。
已定空闺愁,还长倡楼叹。空闺倡楼本寂寂,况此寒夜褰珠幔。心悲调管曲未成,手抚弦,聊一弹。一弹管,且陈歌,翻使怨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