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百姓吟》是唐代诗人孟郊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寒地之夜,贫苦人民和富贵人家悬殊的生活处境,鲜明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对立,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意境凄凉婉转,充满幽愤悲怆之情。
寒地百姓吟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寒地百姓吟》此诗题下自注云:“为郑相其年居河南,畿内百姓,大蒙矜恤。”郑相,指郑余庆,《旧唐书》本传谓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为检校兵部尚书,兼东都留守。同书《孟郊传》又云,李翱荐郊于留守郑余庆,辟为宾佐,后余庆镇兴元,又奏为从事。可见此诗当为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中作于洛阳,时作者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
翻译注释
翻译
穷苦人屋子里没有炉火,只在临睡前用柴火烘热地面。夜半烘过的地方也冷了,都冻得站起来叫冷。
不知从何处而来的似箭的寒风,带着呼啸像棘针一样刺入肌骨。
到了凌晨霜气袭来,冲破四壁而入,那冷酷的苦痛无处可避。
富贵人家夜宴时敲钟,烹烧食物的香气到天亮时还氤氲不散。
受冻者愿化作扑灯蛾,宁愿被烧死也要冲向富贵人家饰有华彩的灯烛。
可惜富贵人家的灯烛也被纱罗所阻挡,千万次飞越也无法挨近。
飞蛾终于倒头落地而死,死后还有被跳舞嬉戏的富贵者所践踏。
那些嬉闹践踏飞蛾的人是谁呢?凡是正直的人听了以后,一定会对此忧心忡忡。
注释
(1)无火炙地眠:指贫苦百姓没有炉火而烘热地面睡觉。炙地:烧地。穷苦百姓或者除外旅行者,无炕,寒夜多燃火烘地后乃眠,以得温暖。
(2)半夜皆立号:意思是穷苦百姓冻得无法睡,只能站着挨冻,苦楚呼号不已。号:叫;哭。
(3)冷箭:冷箭、棘针:都是喻指刺骨的寒风。棘:有刺草木的通称。
(4)骚骚:风声。
(5)霜吹:从破壁吹进来的冷风。
(6)高堂:高大的堂屋,指富贵人家。
(7)捶钟饮:古代富贵人家饮宴时要鸣钟奏乐。
(8)到晓闻烹炮:意思是说烹烧食物,香气满屋,天亮不散。以上两句与前面寒地百姓寒冷难耐、痛苦立号的情况恰成强烈对比。
(9)华膏:指富贵人家饰有华彩的灯烛。
(10)仙罗:指罗幔。
(11)遭:遍。这里借飞蛾比喻寒夜百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悲惨境况。
(12)到头:倒头。此“到”字即“倒”字,见《说文通训定声》。
(13)踏地为游遨:意思是说飞蛾在地上被游乐者践踏,暗示统治阶级对穷苦的老百姓的死生毫不关切。为:被。游遨:指整天吃喝游乐的富贵者。
(14)君子:指正直的人们。
(15)为:为此。
(16)郁陶:这里指悲愤郁积的意思。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孟郊的诗
相关推荐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夜思友三首·其一
久别侵怀抱,他乡变容色。
月下调鸣琴,相思此何极?
寒塘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寒食还陆浑别业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晚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寒食上冢
径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时节只愁予。
寒食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诗
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
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
寒食雨·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寒雨朝行视园树
柴门杂树向千株,丹橘黄甘此地无。
江上今朝寒雨歇,篱中秀色画屏纡。
桃蹊李径年虽故,栀子红椒艳复殊。
锁石藤稍元自落,倚天松骨见来枯。
林香出实垂将尽,叶蒂辞枝不重苏。
爱日恩光蒙借贷,清霜杀气得忧虞。
衰颜更觅藜床坐,缓步仍须竹杖扶。
散骑未知云阁处,啼猿僻在楚山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