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示灵澈上人

〔唐代〕皎然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

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

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

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

春日里山间暖山路晴明,茶新发革新长踏青而归。

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

一无意中削柳枝以此代札,偶然间见云影照此裁衣。

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

身闲处始觉得去名为是,心悟了方知道苦行为非。

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

禅寂中外物众有难似我,松树声春草色都无心机。

注释

(1)芜:丛生的野草。

(2)茗:茶芽。

(3)乍:偶然,忽然。

(4)札:古时写字用的小木片,引申为书信。

(5)隳:毁坏、除去。

(6)苦行:指头陀行。

(7)机:此词多义。此处含机巧、机心、机兆、机要等意。

山居示灵澈上人拼音版

shānshìlíngchèshàngrén
qíngmíngchūshānchūnuǎnxíngchūnkànmíngguī
zhàxuēliǔzhīliáodàizháshíkuīyúnyǐngxuécái
shēnxiánshǐjuéhuīmíngshìxīnlefāngzhīxíngfēi
wàizhōngshuíshìsōngshēngcǎogòng

作品简介

《山居示灵澈上人》是唐代诗僧皎然的七言律诗代表作。此诗以山居生活为背景,通过"看茗归"、"削柳枝"等日常细节,展现禅者自在无碍的生活状态。颈联"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直指禅宗心要,阐明真正的修行在于心性觉悟而非形式苦行。尾联"松声草色共忘机"的物我交融之境,生动呈现了"万法皆空"的禅悟体验。全诗语言清新自然,理趣盎然,体现了皎然"诗禅合一"的独特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山居示灵澈上人》此诗作于皎然隐居湖州杼山时期。灵澈上人是中唐著名诗僧,与皎然亦师亦友。唐代禅宗盛行"平常心是道"的修行理念,皎然此诗正是这种思想的艺术呈现。诗中"春芜"、"柳枝"等山居意象,既写实景又寓禅机;"忘机"的终极境界,则反映了诗僧对"即心即佛"禅理的体证。作为"吴中诗派"代表人物,皎然通过此类作品,开创了唐代僧诗将禅理融入日常的新范式。

作者介绍

僧皎然(720—803),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有名的诗僧、茶僧。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有诗名。他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其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在《全唐诗》编其诗为815—821共7卷, 他为后人留下了470首诗篇,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有深厚造诣。皎然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山居寄同志

〔唐代〕杜荀鹤

茅斋深僻绝轮蹄,门径缘莎细接溪。

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

风生谷口猿相叫,月照松头鹤并栖。

不是无端过时日,拟从窗下蹑云梯。

山居十首·其四

〔元代〕明本

头陀真趣在山林,世上谁人识此心。

火宿篆盘烟寂寂,云开窗槛月沈沈。

厓悬有轴长生画,瀑响无弦太古琴。

不假修治常具足,未知归者谩追寻。

山居·其一

〔唐代〕郑遨

闷见有人寻,移庵更入深。

落花流涧水,明月照松林。

醉劝头陀酒,闲教孺子吟。

身同云外鹤,断得世尘侵。

山居自道

〔宋代〕易士达

山林清富贵,何在玉堂居。

诗积囊中锦,家多几上书。

碑文堪帐壁,薇蕨当盘蔬。

安分箪瓢乐,虽贫绰有馀。

山居

〔元代〕陈杰

深僻山居自在身,似僧有发俗无尘。

读残贝叶都忘世,看足梅花不要春。

啧啧树间黄口小,悠悠道上白头新。

足非何与先生事,閒倚枯藤一欠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