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一

〔唐代〕高适

我行倦风湍,辍棹将问津。

空传歌瓠子,感慨独愁人。

孟夏桑叶肥,秾阴夹长津。

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

临水狎渔樵,望山怀隐沦。

谁能去京洛,憔悴对风尘。

作品简介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一》是高适将农耕礼赞与仕隐沉思相映照的田园诗篇。全诗以“辍棹问津”开启精神求索,“空传歌瓠子”承接前首治水悲歌,转而在“孟夏桑肥”的生机中构建理想图景。“蚕农有时节”暗讽仕途失序,“田野无闲人”反照官场虚耗。尾联“去京洛”的抉择之问,将渔樵闲趣与京洛风尘对举,在田园牧歌中埋藏着盛唐士人出处的永恒矛盾。

创作背景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一》此诗作于高适漫游至黄河瓠子口时期(今河南濮阳西南),汉武帝曾在此作《瓠子歌》悼河决。诗人目睹开元中期农村“蚕农有序”的和谐景象,对比自身在“京洛”(指东都洛阳)干谒时“憔悴风尘”的窘迫,产生强烈心理落差。诗中“怀隐沦”并非真欲归隐,而是对合理社会秩序的向往,这种以田园反照仕途的笔法,直接影响后来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创作。

翻译注释

翻译

我漂泊风尘已经厌倦,停船想要问路前行。

空传歌咏瓠子决口的诗篇,只有我独自感慨忧愁。

初夏桑叶肥美,浓密的树荫夹着长长的河道。

蚕农劳作自有时节,田野里没有闲人。

在水边亲近渔翁樵夫,望山峦怀念隐居的人。

谁能离开京城洛阳,在风尘中憔悴度日?

注释

(1)风湍:漂泊风尘。

(2)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3)歌瓠子:乐府歌辞名。汉武帝作。汉元封二年(前),武帝令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堵黄河瓠子决口,并亲临工地。初堵口不成,武帝作《瓠子歌》二章悼之,卒塞瓠子。事见《史记·河渠书》。

(4)孟夏:初夏。据明覆宋刻本,前诗尾四句属此诗,《文苑英华》以“我行”四句为前诗,从诗意上看,应从《文苑英华》。

(5)秾阴:《文苑英华》作“濛濛”。

(6)狎:本指亲近而态度不庄重,此处为亲近接近之意。渔樵渔人和樵夫。

(7)隐沦:指隐者。

全文拼音版

shèhuángzhōngzuòshísānshǒu··shí
xíngjuànfēngtuānchuòzhàojiāngwènjīn
kōngchuánzigǎnkǎichóurén
mèngxiàsāngféinóngyīnjiāzhǎngjīn
cánnóngyǒushíjiétiánxiánrén
línshuǐxiáqiáowàngshān怀huáiyǐnlún
shuínéngjīngluòqiáocuìduìfēngchén

作者介绍

高适(704—765),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其诗雄浑豪放,多写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与岑参并称“高岑”,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等慷慨悲壮,展现盛唐气象。早年潦倒,后从军边塞,官至淮南、剑南节度使,封渤海县侯,是唐代诗人中仕途最显达者之一。诗风质朴刚健,充满建功立业之志,为边塞诗派杰出代表。

相关推荐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唐代〕白居易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

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

千年不壅溃,万姓无垫溺。

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

导岷既艰远,距海无咫尺。

胡为不讫功,余水斯委积。

洞庭与青草,大小两相敌。

混合万丈深,淼茫千里白。

每岁秋夏时,浩大吞七泽。

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

我今尚嗟叹,禹岂不爱惜。

邈未究其由,想古观遗迹。

疑此苗人顽,恃险不终役。

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

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

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针石。

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

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

疏流似剪纸,决壅同裂帛。

渗作膏腴田,踏平鱼鳖宅。

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

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

自遣

〔唐代〕齐己

了然知是梦,既觉更何求?

死入孤峰去,灰飞一烬休。

云无空碧在,天静月华流。

免有诸徒弟,时来吊石头。

自沾益出宣威入东川

〔清代〕郑珍

出衙更似居衙苦,愁事堪当异事征。

逢树便停村便宿,与牛同寝豕同兴。

昨宵蚤会今宵蚤,前路蝇迎后路蝇。

任诩东坡渡东海,东川若到看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