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贞元初,韦应物为苏州牧,房孺复为杭州牧,皆豪人也。韦嗜诗,房嗜酒,每与宾友一醉一咏,其风流雅韵,多播于吴中,或目韦房为诗酒仙,时予始年十四五,旅二郡,以幼贱不得与游宴,尤觉其才调高而郡守尊,以当时心,言异日苏、杭苟获一郡足矣。
贞元初年,韦应物担任苏州刺史,房孺复担任杭州刺史,两人都是才情豪迈之人。韦应物酷爱作诗,房孺复酷爱饮酒,每次与宾客朋友聚会,都是一边痛饮一边吟咏。他们这种风流儒雅的气度,在吴中广为流传。甚至有人称韦、房二人为“诗酒仙”。那时我才十四五岁,旅居苏杭二郡。因为年纪小、地位低,不能参与他们的游宴聚会,尤其觉得他们才调高超,刺史的地位又如此尊贵。
及今自中书舍人间领二州,去年脱杭印,今年佩苏印,既醉于彼,又吟于此,酣歌狂什,亦往往在人口中,则苏、杭之风景,韦、房之诗酒,兼有之矣。岂始愿及此哉!然二郡之物状人情,与曩时不异,前后相去三十七年,江山是而齿发非,又可嗟矣!
当时心里就想着:将来如果能得到苏州或杭州其中一郡的刺史职位,就心满意足了。等到如今,我从中书舍人的职位上,先后兼任了这两州的刺史。去年刚刚卸下杭州刺史的官印,今年又佩上了苏州刺史的官印。我既像房孺复那样在杭州尽情畅饮过,如今又像韦应物那样在苏州吟咏作诗。我那些醉意酣畅时所作的狂放诗篇,也常常在人们口中传诵。这样一来,苏州、杭州的美景风光,韦应物、房孺复的诗酒风流,我都兼而有之了。这难道是我当初那点小愿望所能企及的吗?然而,这两郡的风物人情,与我少年时看到的并没有不同。前后相隔三十七年,江山依旧,但我的头发牙齿都已衰老,这又不禁让人深深叹息啊!
韦在此州,歌诗甚多,有《郡宴》诗云:“兵卫森画戟,燕寝清香。”最为警策。今刻此篇于石,传贻将来,因以予《旬宴》一章,亦附于后,虽雅俗不类,各咏一时之志,偶书石背,且偿其初心焉。
韦应物在此州时,写过很多诗歌。其中有一首《郡宴》诗说:“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这两句最为精警动人。现在我把这首诗刻在石碑上,流传给后世。同时也把我自己写的一首关于旬休宴会的诗,附在后面。虽然我的诗作与韦诗相比,雅俗有别,但各自吟咏的是不同时代、不同人的心志。姑且把拙作题写在石碑的背面,也算是偿还了少年时代的那点初心吧。
宝历元年七月二十日,苏州刺史白居易题。
宝历元年七月二十日,苏州刺史白居易题。
注释
(1)韦应物为苏州牧: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时在贞元四年(788)到六年(790)。唐代州刺史别称州牧,又称郡太守。
(2)房孺复:河南(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人。贞元四年为杭州刺史,次年以妻杖杀侍女事贬连州司马。后任辰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3)雅韵:高雅的风度。
(4)播:传播,传扬。
(5)年十四五:此处作者误记,韦应物、房孺复同时担任苏、杭刺史的年代,是贞元四年到五年,白居易年十七八岁。下文“前后相去三十七年”,亦可为证。
(6)间:间隔。
(7)狂什:指纵情任性写出的诗篇。
(8)在人口中:传播于人口。
(9)曩时:从前,过去。
(10)江山是而齿发非:意为江山依旧而人已衰老。
(11)郡宴:诗题全名为《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五言古诗。
(12)警策:语句精炼而含意深切动人。
(13)传贻:留传。
(14)旬宴:诗题全名为《郡斋旬假命宴呈座客示郡寮自此后在苏州作》,五言古诗。
(15)雅俗:雅指韦应物诗,俗为作者自谦之词。
(16)偶书石背:意为将此《旬宴》诗书写在诗石的背后,与正面的韦应物诗相对。偶,相对。
(17)初心:本意,宿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