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

〔宋代〕黄庭坚

霜须八十期同老,酌我仙人九酝觞。

明月湾头松老大,永思堂下草荒凉。

千林风雨莺求友,万里云天雁断行。

别夜不眠听鼠啮,非关春茗搅枯肠。

作品简介

《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永思堂前遍地荒草,一片荒凉、黄莺不知疲倦地呼唤朋友及乌云低垂的天空等景物描写,烘托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挚。

创作背景

崇宁三年(1104)五六月间,黄庭坚因为得罪当权者被贬到宜州。十二月二十七日,元明白永州与唐次公来宜阳探望老弟,他们几人一同度过春节。第二年(1105)一月六日,黄庭坚与大家在十八里津饮饯元明,想到兄弟即将分别,因此写了《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这首缠绵悱恻、情真意切的诗篇。

翻译注释

翻译

我是那么殷切地希望我们兄弟俩都能须发如霜,一同活到八十岁。来吧!请和我一起喝下这用新方法酿制的仙酒。

在修水的明月湾头,祖墓前的松树早已经长大;在双井的永思堂下,遍地都是野草,看起来无比荒凉。

你看,万千树林里,尽管是风雨连天,但黄莺还在一声又一声地呼唤着朋友,无边无际的天空中,乌云黑沉沉地压着,惊雁断了行列,谁也顾不上谁。

在离别的这一天晚上,我之所以睡不着觉,是因为听着老鼠咀嚼食物的声音,并不是因为喝了浓茶,搅乱了枯肠。

注释

(1)宜阳:宜州水北。

(2)九:多次,不是确数。

(3)酝:酿酒法,将初出之酒再作发酵,所酿出的酒,度数高而味醇厚。

(4)莺求友:语出《诗经·小雅·斯干》:“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声。”

(5)雁断行:雁行喻兄弟。

(6)啮:啃、咬。

全文拼音版

yángbiéyuánmíngyòngshāngyùn
shuāngshítónglǎozhuóxiānrénjiǔyùnshāng
míngyuèwāntóusōnglǎoyǒngtángxiàcǎohuāngliáng
qiānlínfēngyīngqiúyǒuwànyúntiānyànduànxíng
biémiántīngshǔnièfēiguānchūnmíngjiǎocháng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江西诗派,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其诗奇崛瘦硬,词亦清旷,代表作《登快阁》《寄黄几复》等。书法独树一帜,为“宋四家”之一。仕途坎坷,晚年屡遭贬谪。艺术追求“不俗”境界,诗书画均对后世影响深远,堪称宋代文化巨匠。

黄庭坚的诗

相关推荐

古风·大车扬飞尘

〔唐代〕李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郑风·风雨

〔先秦〕诗经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赠王子直秀才

〔宋代〕苏轼

万里云山一破裘,杖端闲挂百钱游。

五车书已留儿读,二顷田应为鹤谋。

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

幅巾我欲相随去,海上何人识故侯。

送杨山人归嵩阳

〔唐代〕高适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答毛拙庵见招书院

〔明代〕王守仁

野夫病卧成疏懒,书卷常抛旧学荒。

岂有威仪堪法象,实惭文檄过称扬。

移居正宜投医肆,虚位仍烦避讲堂。

范我定应无所获,空令多士笑王良。

怨旷思惟歌

〔两汉〕王昭君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

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羽毛,形容生光。

既得生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

志念抑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食,心有徊徨。

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

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长安夜雨

〔唐代〕薛逢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