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峰月》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登上炉峰绝顶看月的奇险经历。炉峰不仅山势高绝,而且有遇虎的危险,作者等人置身此地看月,觉得“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这不同于在西湖看月时的闲雅心境。结尾借外人的传言,类比谢灵运被误作山贼的事,又使文章增添了几分幽默、风趣的色彩。全文短小而有波折,富有情趣。
炉峰月
炉峰绝顶,复岫回峦,斗耸相乱。千丈岩陬牙横梧,两石不相接者丈许,俯身下视,足震慑不得前。王文成少年曾趵而过,人服其胆。余叔尔蕴以毡裹体,缒而下。余挟二樵子,从壑底搲而上,可谓痴绝。
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且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上山亦看月耶?”
语亦有理,四人踞坐金简石上。是日,月政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半山嘄呼,乃余苍头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䩺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
吾辈匿笑不之语。谢灵运开山临澥,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琇惊骇,谓是山贼,及知为灵运,乃安。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四月,张岱同朋友登上炉峰绝顶看日落,后在友人建议下等晚上月亮升起再走,期间发生一些趣事,事后他写下了《炉峰月》这篇短文。
翻译注释
翻译
香炉峰的山巅,山峰曲折起伏地耸立着,山上的岩石犬牙交错,不相接的两石之间一丈多的距离,俯身往下看,绝壁陡峭吓得人不敢上前。王守仁年少时曾一跳而过,别人都佩服他的胆量。我叔叔张尔蕴用毡裹着身体,身上系着绳子放下去,我只得带着两个樵夫,从谷底攀援上去找他,可以说是非常愚笨了。
天启七年四月,我在天瓦庵读书,午后同三位朋友登上绝顶看落日。其中一位朋友说:“我们稍等一下,等月亮出来再走,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纵然遇到虎,也是命中注定了。况且虎亦有虎道,夜晚才会下山寻找猪狗作为食物,它难道也会上山看月亮吗?”
这话讲得也有道理。于是我们四人盘坐在石头上。当晚正是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日落月升,月光之下山中草木熠熠发光,让人心胆生寒。皎洁的月光照亮道路,我们拄着拐杖相互搀扶着下山。没走几步,半山腰传来喊叫声,原来是我家老仆同七八个山僧拿着火燎、短刀、木棍来找我,担心我们这些人遇到老虎或者迷路了,就沿途叫喊着。我边回应他边奔跑过去找他,并相互搀扶着下山。
第二天,山后有人传言:“昨晚更定时分,有几十个火把,一百多名大盗,经过张公岭,不知从哪里来的?”
我们都偷笑不说话。谢灵运曾经带着几百人在靠近陆地的海湾边开山,太守王琇以为是山贼,心神不宁,直到知道是谢灵运才平静下来。我们当夜没有被误当山贼绑着献给太守,也是庆幸不已。
注释
(1)复岫回峦:犹重山叠嶂。
(2)斗耸:陡峭高耸。
(3)陬牙:山崖突出处。陬,角落。
(4)王文成: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绍兴余姚人,明中叶名臣,心学大师,卒谥文成。
(5)趵:跳跃。
(6)尔蕴:张烨芳,字尔蕴,号七磐,张岱从叔。性豪奢,广交游,筑室炉峰,日游城市,夜必往山宿。
(7)缒:悬绳而下。
(8)搲:牵挽。
(9)丁卯:天启七年(1627年)。
(10)天瓦庵:即天瓦山房,在香炉峰附近。《越中园亭记》:“天瓦山房,在表胜庵下,背负绝壁,楼台在丹崖青嶂间。近张平子读书其中,引溪当门,夹植桃李,建溪山草亭于山址,更自引人着胜。”
(11)需:等待。
(12)渠:他。
(13)金简石:相传香炉峰旁宛委山上有盘石,石上有金简青玉古字。后世据传说指为金简石。
(14)政:通“正”。
(15)嘄:呼叫。
(16)苍头:仆人。
(17)䩺:刀鞘。
(18)张公岭:又称阳和岭,在绍兴市南五里。
(19)澥:渤澥,大海。谢灵运事见《宋书》本传:“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张岱此文以“临澥”易“临海”。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张岱的诗
相关推荐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鬥草赢。笑从双脸生。
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韦处士郊居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
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
水仙子·乐闲
铁衣披雪紫金关,彩笔题花白玉栏,渔舟棹月黄芦岸。几般儿君试拣;立功名只不如闲。
李翰林身何在,许将军血未干,播高风千古严滩。
醉落魄·述情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滕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岁暮海上作
仲尼既已没,余亦浮于海。
昏见斗柄回,方知岁星改。
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
为问乘槎人,沧洲复何在。
咏史诗·汴水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满江红·怀岳忠武
屈指兴亡,恨南北,皇图销歇!更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畔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
汉苑露,梁园雪;双龙游,一鸿灭。剩逋臣怒击,唾壶皆缺。豪气欲吞白凤髓,高怀肯饮黄羊血!试排云,待把捧日心,诉金阙!
落日怅望
昧旦多纷喧,日晏未遑舍。
落日余清阴,高枕东窗下。
寒槐渐如束,秋菊行当把。
借问此何时,凉风怀朔马。
已伤归暮客,复思离居者。
情嗜幸非多,案牍偏为寡。
既乏琅邪政,方憩洛阳社。
游开元精舍
夏衣始轻体,游步爱僧居。
果园新雨后,香台照日初。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馀。
符竹方为累,形迹一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