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

〔唐代〕白居易

和浙西李大夫作

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

近来吹者谁得名,关璀老死李衮生。

衮今又老谁其嗣,薛氏乐童年十二。

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

润州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发声。

山头江底何悄悄,猿声不喘鱼龙听。

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尽疑刀截。

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

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

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

下声乍坠石沈重,高声忽举云飘萧。

明旦公堂陈宴席,主人命乐娱宾客。

碎丝细竹徒纷纷,宫调一声雄出群。

众音覼缕不落道,有如部伍随将军。

嗟尔阳陶方稚齿,下手发声已如此。

若教头白吹不休,但恐声名压关李。

作品简介

《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称赞乐童薛阳陶吹奏觱篥的技艺。开端以巢形制起,继而写著名乐师,引出乐童。写奏乐前,先渲染月夜环境以铺垫,“翕然声作疑管裂”十句描写乐声,多用比喻,穷形尽相。此下略写次日奏乐,推重其正大雄壮之音。结尾正面称赞乐童技艺并予以期待。全诗起伏变化,笔力劲健。

创作背景

《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此诗作于宝历元年(825),白居易时在苏州。题下作者原注:“和浙西李大夫作。”李大夫,即李德裕(787—849),时为浙西观察使,兼御史大夫。刘禹锡、元稹也有和诗。李诗今残缺,元诗已佚。

翻译注释

翻译

将干芦苇削剪插在竹管上,九孔泄出流泉声,五音俱全。

近世谁人吹奏最负盛名?关璀已逝,李衮方显。

而今李衮亦垂暮,何人承继?薛家小乐童,芳龄十二春。

经名师指点亲传音律,唇舌含哨间天赋尽显。

润州城头霜月皎洁,他凝望寒霜皓月欲奏鸣。

山巅江底万籁俱寂,猿鸟屏息鱼龙静听。

忽而乐声骤起似竹管迸裂,戛然而止如利刃截断。

有时柔婉好似无骨,有时顿挫棱角尽显。

急奏时圆转连绵如珠落玉盘,铮铮琮琮串成线。

缓调舒展似长练垂空,笔直如毫墨勾线。

低音骤落如巨石沉渊,高音陡升若流云飘摇。

第二天华堂设盛宴,主人命令娱乐宾朋。

弦竹细碎纷纷繁奏,忽闻宫调一声压群音。

众乐如丝缕萦绕不离律,恰似千军万马随将行。

叹哉薛阳陶年纪尚小,初试乐声已如此惊艳。

若待白头仍吹奏不辍,声名定将盖过关李!

注释

(1)薛阳陶:此时是浙西观察使、润州刺史李德裕的乐童。据《桂苑丛谈》记载,唐懿宗咸通年间,薛阳陶为浙西小校(军官),押运米到扬州时,曾为淮南节度使李蔚演奏。

(2)觱栗:古乐器名,又名筚篥、悲篥、笳管。本出龟兹,以竹为管,以芦为首,状似胡笳。

(3)剪削干芦插寒竹:指剪截、削平一段干芦管,做成吹口,名“嘴子”,插在竹管上。

(4)九孔:觱栗的竹管有九个孔。

(5)五音:古代以宫、商、角、徵、羽为五音,代表五个基本音阶。

(6)关璀:事迹不详。

(7)李衮:唐中期著名歌手。《国史补》卷下记其事,但未言其善吹觱栗。

(8)谁其嗣:谁继承他。嗣:继嗣,传承。

(9)含嚼:吞吐。吹觱栗时,嘴含芦管,由所含深浅的不同而发出不同的声调。

(10)天与气:天赋予气。这里的气不仅就呼吸而言,还包括艺术气质。

(11)润州:浙西观察使驻所,在今江苏镇江。

(12)喘:呼吸。

(13)翕然:形容盛大热烈。

(14)声作:声音始作,也即乐声初起。

(15)诎然:指声音突然终止。

(16)顿挫:声音停顿转折。

(17)棱节:棱角骨节。

(18)轹轹辚辚:车轮辗过的声音。

(19)长有条:指声音延伸像长的枝条。

(20)飘萧:飘动,飞扬貌。

(21)明旦:明日,第二天。

(22)主人:指李德裕。

(23)命乐:传呼声乐等伎工来演奏。唐代歌舞风气很盛,大家族在宴席上常命乐人歌伎奏艺,供享乐。

(24)碎丝细竹:指其它乐器声音细碎。

(25)徒纷纷:徒然纷纭喧聒。这里以贬丝竹之语借以衬托瘠栗“雄出群”的声调。

(26)宫调:曲调的总称。隋、唐燕乐用二十八个调。这里指以宫声为主的调式,代表正大之音。

(27)覼缕:细致而有条理。

(28)不落道:这里指不紊乱,不走调。

(29)部伍:军队的队伍。这里泛指军队。部和伍都是古代军队编制的名称。

(30)嗟尔:赞叹、赞美之辞。

(31)稚齿:年幼。

(32)但恐:只怕。表示估计、推测。

全文拼音版

xiǎotóngxuēyángtáochuī
jiǎnxuēgànchāhánzhújiǔkǒnglòushēngyīn
jìnláichuīzhěshuímíngguāncuǐlǎogǔnshēng
gǔnjīnyòulǎoshuíxuēshìtóngniánshíèr
zhǐdiǎnzhīxiàshīshòushēnghánjuézhījiāntiān
rùnzhōuchénggāoshuāngyuèmíngyínshuāngyuèshēng
shāntóujiāngqiāoqiāoyuánshēngchuǎnlóngtīng
ránshēngzuòguǎnlièránshēngjǐndāojié
yǒushíwǎnruǎnjīnyǒushídùncuòshēngléngjié
shēngyuánzhuǎnduànlínlínshìzhūguàn
huǎnshēngzhǎnyǐnzhǎngyǒutiáoyǒutiáozhízhímiáo
xiàshēngzhàzhuìshíshěnzhònggāoshēngyúnpiāoxiāo
míngdàngōngtángchényànzhǔrénmìngbīn
suìzhúfēnfēngōngdiàoshēngxióngchūqún
zhòngyīnluóluòdàoyǒusuíjiāngjūn
jiēěryángtáofāngzhì齿chǐxiàshǒushēng
ruòjiàotóubáichuīxiūdànkǒngshēngmíngguān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

白居易的诗

相关推荐

小雅·小明

〔先秦〕诗经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

心之忧矣,其毒大苦。念彼共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念我独兮,我事孔庶。

心之忧矣,惮我不暇。念彼共人,睠睠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昔我往矣,日月方奥。曷云其还?政事愈蹙。岁聿云莫,采萧获菽。

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念彼共人,兴言出宿。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小雅·杕杜

〔先秦〕诗经

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盬,继嗣我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

有杕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

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期逝不至,而多为恤。卜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迩止。

小重山·春愁

〔宋代〕吴淑姬

谢了荼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宋代〕姜夔

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花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小重山·七夕病中

〔宋代〕吕渭老

半夜灯残鼠上檠。上窗风动竹,月微明。梦魂偏记水西亭。琅玕碧,花影弄蜻蜓。

千里暮云平,南楼催上烛,晚来晴。酒阑人散斗西倾。天如水,团扇扑流萤。

小重山·春流半绕凤凰台

〔清代〕宋徵舆

春流半绕凤凰台。十年花月夜,泛金杯。玉箫呜咽画船开。清风起,移棹上秦淮。

客梦五更回。清砧迎塞雁,渡江来。景阳宫井断苍苔。无人处,秋雨落宫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