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是作者对自己不同风格诗作的评价;颔联用戏谑、幽默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友元稹、李绅不分彼此的深厚友情;颈联由编集而引发出的对人生的慨叹;尾联表现了作者创作的甘苦与自信,以及诗集编订后的轻松与喜悦。表面上诗人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而实质上诗中充满了不平、辛酸和自嘲。全诗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寓深意于轻松调侃之中,风格亦庄亦谐。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冬。诗人白居易因在朝中直言不阿,作讽谕诗针砭时弊,触怒了权贵,从而遭谗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在这段时期里,诗人极为苦闷,从他写给好友元稹的书信《与元九书》中看出,诗人专门对自己前半生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作了全面的总结与回顾。他痛苦,愤激,但对自己的追求并不后悔,认为“诗人多蹇”,自古如此;前辈的李、杜亦穷悴终身,“今之迍穷,理固然也”。自己虽在政治宦途上遭挫,但多年来所创作的几百首诗文却足以自矜。于是,他“检讨囊帙”,将约八百首诗,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编成十五卷,集成后题了这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一篇《长恨歌》多么有文采风情,十首《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声。
常常被元稹学去了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
世间的富贵我大概没有缘分,身后文章才会留下我的声名。
别笑我气粗,满口大话,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
注释
(1)元九:指元稹(微之),排行第九。
(2)李二十:指李绅,排行二十。这二人都是诗人白居易的好友。
(3)长恨:指诗人于元和元年(806)创作的长诗《长恨歌》。此诗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中对唐玄宗的重色误国进行了某些讽刺,所以他自认其诗有风人之情,美刺之旨。
(4)秦吟:指白居易于贞元、元和之际创作的一组反映民间疾苦的讽喻诗——《秦中吟》。
(5)正声:正大之音。指《诗经》中的“雅诗”。《诗·大序》说:“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雅诗中有许多政治讽刺诗。《秦中吟》正是劝谏皇帝改革弊政的政治讽喻诗。
(6)老元:指元稹。
(7)偷:朋友间的戏辞,实际上是学习、效仿的意思。
(8)格律:作诗在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
(9)苦:极,甚。
(10)短李:指李绅。
(11)伏:通“服”,佩服,服气。
(12)歌行:汉乐府中有很多题名为“歌”或“行”的诗,后世遂有“歌行”一体,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形式自由多变化。
(13)应:大概。
(14)无分:没有缘分。分,同“份”。
(15)身后:死后。
(16)合:应该。
(17)言语大:夸口,说大话。
(18)排:编排。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白居易的诗
相关推荐
满庭芳·促织儿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
诉衷情·建康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梦中作四首·其二
一抔自筑珠丘陵,双匣犹传竺国经。
独有春风知此意,年年杜宇泣冬青。
玉连环影·何处
何处?几叶萧萧雨。湿尽檐花,花底无人语。
掩屏山,玉炉寒。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
放歌行二首·其一
春风永巷闲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
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著眼未分明。
续韦蟾句
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
武昌无限新栽柳,不见杨花扑面飞。
潼关河亭
重岗如抱岳如蹲,屈曲秦川势自尊。
天地并功开帝宅,山河相凑束龙门。
橹声呕轧中流度,柳色微茫远岸村。
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
风鸢图诗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忆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
鱼龙舞,湘君欲下潇湘浦。潇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
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