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一卷离骚一卷经》是清代女词人吴藻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景,虚实相生,景中藏情,勾勒出一幅“,秋窗夜雨图”无一字着“愁”而愁思无限的苦闷之情却已充溢其中;下片抒情,在愁苦的氛围中描绘了心境并回应前文,自嘲“聪明误人”。全词遣词清寂疏朗,心境沉郁苍凉,以婉约之笔调描绘出词人消磨于曲折愁苦人生的无奈,幽怨蕴藉,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浣溪沙·一卷离骚一卷经
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年灯。芭蕉叶上几秋声?
欲哭不成还强笑,讳愁无奈学忘情。误人犹是说聪明。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浣溪沙·一卷离骚一卷经》此词是《花帘词》中的后期作品,约在《金缕曲·闷欲呼天说》后五年。道光九年(1829年),词人三十岁以前的心声《花帘词》结集。此时词人大约二十八岁,婚后五六年的样子,于某日,词人创作此词,对自己悲凉的身世作一沉痛的自诉。
翻译注释
翻译
手捧《离骚》和佛经,读了一卷又一卷;心事重重,在青灯下已经苦熬了整整十年。夜深时,秋风刮在芭蕉叶上,发出了一阵又一阵的声响。
想放声大哭一场,可非但不行,还要掩泪装欢,强作笑容。为了讳饰满腹愁苦,只好学着去做可以忘却一切悲欢的事情,无奈的是这样贻误他人还被说成是聪明伶俐。
注释
(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离骚: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吴藻青年时的梦想。吴藻“幼好奇服,崇兰是纫”,自幼即有“离骚情结”。二十岁时初登文坛便以杂剧《乔影》闻名大江南北,剧中,吴藻借“谢絮才”之口陈述了自己“着男装、痛饮酒、读《离骚》”的名士倾向。
(3)经:佛经,暗示吴藻婚后无奈的生活。吴藻婚后夫妇不谐,其老师陈文述曾劝其修道,并赠法名“来鹤”。在经历了家变之后吴藻终是隐居学佛。
(4)灯:青灯。
(5)秋声:雨滴芭蕉为秋声之一种,秋声易生悲凉情。
(6)欲哭不成还强笑:吴藻出身商家,又嫁与黄姓商人,她觉得很不如意,但丈夫却十分支持她的学习,还专门为她布置了大书房供其吟咏,吴藻只能如此。
(7)讳:回避,忌讳。
(8)忘情:忘却一切悲欢,即无情。
(9)误人犹是说聪明:自明末起,民间即甚为流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言论,起因大概是源于对天才少女(如叶氏姊妹)不幸早夭的惋惜,后来逐渐推衍成为一种社会规范,认为“舞文弄法”、“做出丑事”反不如“守拙安分”。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吴藻的诗
相关推荐
浣溪沙·席上赠楚守田待制小鬟
学画鸦儿正妙年,阳城下蔡困嫣然。凭君莫唱短因缘。
雾帐吹笙香嫋嫋,霜庭按舞月娟娟。曲终红袖落双缠。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浣溪沙·已惯天涯莫浪愁
已惯天涯莫浪愁,寒云衰草渐成秋。漫因睡起又登楼。
伴我萧萧惟代马,笑人寂寂有牵牛,劳人只合一生休。
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阑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浣溪沙·落絮残莺半日天
落絮残莺半日天,玉柔花醉只思眠,惹窗映竹满炉烟。
独掩画屏愁不语,斜倚瑶枕髻鬟偏,此时心在阿谁边?
浣溪沙·五更
半枕轻寒泪暗流,愁时如梦梦时愁。角声初到小红楼。
风动残灯摇绣幕,花笼微月淡帘钩,陡然旧恨上心头。
浣溪沙·霜落千林木叶丹
霜落千林木叶丹,远山如在有无间,经秋何事亦孱颜。
且向田家拚泥饮,聊从卜肆憩征鞍。只应游戏在尘寰。
浣溪沙·修到南屏数晚钟
修到南屏数晚钟,目成朝暮一雷峰。纁黄深浅画难工。
千古苍凉天水碧,一生缱绻夕阳红。为谁粉碎到虚空。
浣溪沙·荷花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