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示知命弟

〔宋代〕黄庭坚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作品简介

《谒金门·示知命弟》是北宋词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词,全词以兄弟相见为脉络,充满对弟弟知命(黄叔达)的赞扬,同时也感伤叹喟,表现了兄弟情深。

创作背景

《谒金门·示知命弟》这首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当时的黄庭坚身在贬所黔州(四川彭水)。据任渊《山谷集注目录》附年谱,黄庭坚于绍圣元年(1094)十二月谪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次年四月抵达黔州,寓居开元寺。同年秋,叔达携侄子黄相及其生母从芜湖入蜀前来看望他,于绍圣三年五月六日到达黔州。这首词就作于他们兄弟见面时。

翻译注释

翻译

越过一座座山,穿过一条条河,走遍这古代吴国和楚国交界的地方,兄弟俩默默地对坐在灯前,想到万里之远的家乡,互相对望着犹如在梦中一样。

你本来才华出众,名实相符,犹如桃李芬芳吸引众人来观赏,而今却服随我忍受寂寞与荒凉。不要怕寒冬来临,没有了芳香,我的生命历程已快走完,即将自由解放。

注释

(1)山又水:万水千山,指路程艰远。

(2)吴头楚尾:指如今的江西省北部,因为其地在春秋时为吴、楚两国交界处,故称“吴头楚尾”。

(3)梦寐:用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诗本指夫妻团聚,此借指兄弟团聚。

(4)成蹊桃李:《史记·李将军列传》引古谚语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语,意思是桃、李虽不会说话,但花、果吸引人,所以树下自然踩出了路,比喻实至名归,重事实不尚虚名。

(5)草堂松桂:用孔稚珪《北山移文》中“中山之英,草堂之灵”及“诱我松桂,欺我云壑”之字面,借指自己所居之地环境荒寂。

(6)气味:这里指桃李的芳香。

(7)余生今已矣:作者作此词时已经五十二岁,年已半百,故有“余生今已矣”之叹。

全文拼音版

jīnmén··shìzhīmìng
shānyòushuǐxíngjìntóuchǔwěixiōngdēngqiánjiāwànxiāngkànmèngmèi
jūnchéngtáocǎotángsōngguìyànsuìhánwèishēngjīn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江西诗派,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其诗奇崛瘦硬,词亦清旷,代表作《登快阁》《寄黄几复》等。书法独树一帜,为“宋四家”之一。仕途坎坷,晚年屡遭贬谪。艺术追求“不俗”境界,诗书画均对后世影响深远,堪称宋代文化巨匠。

黄庭坚的诗

相关推荐

谒金门·凭画槛

〔清代〕厉鹗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谒金门·愁脉脉

〔宋代〕陈克

愁脉脉,目断江南江北。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

细草孤云斜日,一向弄晴天色。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

谒金门·秋夜

〔宋代〕苏轼

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

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

谒金门·春漏促

〔唐代〕韦庄

春漏促,金烬暗挑残烛。一夜帘前风撼竹,梦魂相断续。

有个娇娆如玉,夜夜绣屏孤宿,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

谒金门·秋感

〔宋代〕苏轼

今夜雨,断送一年残暑。坐听潮声来别浦,月明何处去。

孤负金尊绿醑,来岁今宵圆否?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还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