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百里湖

〔清代〕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因为天旱,宽阔的湖里却只有浅浅的湖水,船篙也只能入水一半。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远远望去帆船好像一动不动,近岸的树(显得更加高大)争相比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占卜发现今年秋季都会干旱,百姓仍然在盼望降下雨水滋润土壤。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只要能让遭受旱灾的百姓过上好的生活,我渡湖时遭受一些风浪波折也没关系。

注释

(1)如:好像、似乎。

(2)占:占卜。

(3)雨膏:即“膏雨”,滋润土壤的雨水。

(4)涸鳞:指处在干旱中的鱼,这里比喻遭受旱灾的百姓。

渡百里湖拼音版

bǎi
miànkuānqiānqǐngliúqiǎnbàngāo
yuǎnfāndòngyuánshùjìngxiānggāo
suìzhànqiūhànmínyóuwànggāo
línhuógǎnwèitāo

作品简介

《渡百里湖》是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百里湖旱景为切入点,展现诗人深切的忧民之情。首联以“宽千顷”与“浅半篙”的对比,勾勒出湖面辽阔而水位低浅的异常景象;颔联“远帆如不动”暗写无风阻滞、“原树竞相高”反衬湖岸抬升,巧妙暗示旱情严重。后四句直抒胸臆,“岁已占秋旱”转为议论,“涸鳞如可活”更以涸泽之鱼自喻,将个人命运与民生疾苦紧密相连,彰显儒家士大夫的济世情怀。

创作背景

《渡百里湖》此诗作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秋,查慎行途经山东、河南交界处的百里湖时。是年黄淮流域大旱,《清史稿》载“山东饥民流徙”,诗人目睹湖床干涸、民生维艰,遂成此篇。“涸鳞”化用《庄子·外物》中“涸辙之鲋”典故,尾句“吾敢畏波涛”的反诘,既是对宦海风险的坦然,更是对救灾济民责任的自觉承担,体现了清初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精神传统。

作者介绍

查慎行(1650—1727),初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初白,浙江海宁人。清代著名诗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诗宗宋人,尤学苏轼、陆游,风格清新隽永,工于白描,为“清初六家”之一。著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等。查慎行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青草湖

〔南北朝〕阴铿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渡黄河

〔南北朝〕范云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渡河北

〔南北朝〕王褒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渡江

〔宋代〕陈与义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

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

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

虽异中原险,方隅亦壮哉!

渡汉江

〔唐代〕李百药

东流既弥弥,南纪信滔滔。

水击沉碑岸,波骇弄珠皋。

含星映浅石,浮盖下奔涛。

樯乌转轻翼,戏鸟落飞毛。

客心既多绪,长歌且代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