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辞

〔南北朝〕沈约

朝发披香殿,夕济汾阴河。

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

沾妆如湛露,绕臆状流波。

日见奔沙起,稍觉转蓬多。

朔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

衔涕试南望,关山郁嵯峨。

始作阳春曲,终成苦寒歌。

惟有三五夜,明月暂经过。

作品简介

《昭君辞》是南北朝诗人沈约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以慨叹昭君出塞为题材的诗,此诗前六句写昭君离宫北上痛苦情状和忧伤容貌的描绘;中间四句写昭君前往匈奴途中所见所感的沿途景象,诗的后六句写昭君思念故国的情怀。此诗字句锻炼工巧,集中表现昭君思念故国的无限哀怨。

创作背景

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时,汉元帝将昭君嫁给了单于。昭君出嫁匈奴的故事引起后人的无限感慨,屡有歌咏其命运。至南朝时昭君出塞已经成了诗歌中的传统题材了,沈约借用这个题材;汉家和匈奴的两地舞台恩怨,很容易转变成边塞题材,南朝这种以汉代典故来写战争的作品,大致也都以汉魏乐府为题,沈约为了追求歌诗形式之美,他有意识地把自己倡导的四声说用于乐府创作从而创作《昭君辞》这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早晨从披香殿出发,晚上到了济汾阴河留宿。

这个时候开始觉得路途遥远,从此紧皱双眉。

沾在粉妆上的泪珠犹如浓重的露水,泪水环绕眼睑状似流波。

路上的每天都能看到随风飘舞的尘土,逐渐觉得随风飘转的蓬草也多了起来。

寒冷的风直刺人肌骨,不只侵透了身上的衣服。

含泪回头像南边遥望,关山高峻郁郁葱葱。

开始做一首阳春曲子,最后却做成苦寒歌。

南归无望只有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圆时聊以思乡。

注释

(1)披香殿:汉时后宫的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2)济:渡过。

(3)汾阴河:今山西万荣境内。

(4)于兹:在这时,即离宫北上,渡过汾水之时。

(5)怀九逝:指因行程渐远而伤怀。九逝,形容行程已很远。

(6)敛双娥:收聚双眉,愁貌。敛,收敛,紧皱。双蛾:指女子双眉。

(7)湛露:浓重的露,形容泪湿妆容。

(8)绕臆:不尽的忆念。绕:围绕,萦绕。

(9)流波:流水,川流不息。

(10)奔沙:奔腾、飞奔的尘沙。

(11)稍觉:逐渐觉得。稍,渐渐地。

(12)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3)朔风:北风,北方边地的风。

(14)犯肌骨:刺人肌骨。

(15)非直:不只。

(16)伤绮罗:侵透了身上的衣服。

(17)衔涕:含泪。

(18)嵯峨:高峻的样子,形容关山。

(19)阳春:曲名,原是楚国的古曲,这里泛指欢乐的曲子。

(20)苦寒歌:即《苦寒行》,乐府清调曲名。

(21)三五夜:农历十五日的夜晚。

(22)暂:短暂。

全文拼音版

zhāojūn
zhāoxiāng殿diànfényīn
怀huáijiǔshìliǎnshuāngé
zhānzhuāngzhànràozhuàngliú
jiànbēnshāshāojuézhuǎnpéngduō
shuòfēngfànfēizhíshāngluó
xiánshìnánwàngguānshāncuóé
shǐzuòyángchūnzhōngchénghán
wéiyǒusānmíngyuèzànjīngguò

作者介绍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出身贵族,而年幼孤贫。笃志好学,博览群书。历仕宋、齐、梁三朝,官至尚书令。他是齐、梁文坛的领袖,首创“四声八病”之说,与谢脁、王融等创作新体诗,称“永明体”,对唐代格律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诗内容广泛,讲究声韵、对仗。有辑本《沈隐侯集》传世。

沈约的诗

相关推荐

昭烈庙

〔明代〕何景明

漂泊依刘计,间关入蜀身。

中原无社稷,乱世有君臣。

峡路元通楚,岷江不向秦。

空山一祠宇,寂寞翠华春。

昭君怨·梅花

〔宋代〕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