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

〔宋代〕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作品简介

《活板》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中的科技说明文,系统记载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全过程。文章以严谨的说明顺序:先述活板源起(对比唐代雕版),次详制作工艺(胶泥刻字、火烧令坚),再解排版技术("更互用之"的流水作业),后析材质选择(木字缺陷与泥字优势)。全文仅300余字却层次分明,通过"未为简易"与"极为神速"的对比、"瞬息可就"等量化描述,凸显活板效率,被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誉为"世界第一部印刷工艺的完整技术文献"。

创作背景

《活板》此文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沈括退居润州梦溪园时。文中"庆历中"(1041-1048年)显示毕昇发明活字早于德国古腾堡400年。沈括作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李约瑟评语),以现场观察记录("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保证了文献真实性。此篇与《石油》《陨石》等文共同构成《梦溪笔谈》"技艺"门类,体现了宋代"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翻译注释

翻译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广泛使用。从五代时冯道雕版印《五经》开始,以后的典籍,就都采用雕版印刷了。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像铜钱的边缘那样厚薄,每一个字做成一个印,用火烧使它坚硬。先准备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要印的时候就把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将字密密地排上。排满一铁框为一板,拿着放在火上烘烤,待松脂、蜡等逐渐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上面,这样铁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般平整了。如果只印两三本的话,还不算简便,如果印数十、成百上千本,就极为神速了。

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板在印刷,一块板进行排字,这块板刚刚印完,第二块板已经排好。两块板交互使用,瞬息之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例如“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是为了防备一块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的时候,就用纸贴好标签,每一个韵的字作为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字印储存起来。遇到平时未曾准备的生僻字,就马上刻制,用草火烧,转眼间就能用了。不用木材制作字印,是因为木材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同时木材和药料相粘,难以取下来。不如烧泥制印,用完以后再用火烤使药熔化,用手拂拭,字印就自然落下来,完全不沾药料。

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子侄们得到了,至今珍藏着。

注释

(1)活板: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题目是后人加的。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

(2)板印:指雕版印刷。

(3)盛为之:大规模地做。之,指“版印书籍”。

(4)冯瀛王:即冯道(882—954),字可道,瀛洲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历仕后唐至后周。死后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是中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冯道和李愚向朝廷建议刻印五经发卖。

(5)已:已,同“以”。

(6)板本: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

(7)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1041—1048)。

(8)布衣:平民。

(9)毕昇:(?—约1051)蕲州蕲水直河乡(今属湖北英山)人,北宋工匠、发明家,首创活字印刷术。

(10)钱唇:铜钱的边缘。

(11)令坚:令,使。坚,硬。

(12)和:混合。

(13)冒:覆盖。

(14)铁范:铁制的框子。

(15)持就火炀之:把它靠近火烘烤。就,靠近,接近。炀,烘烤。

(16)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17)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18)字平如砥:(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19)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0)自:另自,另外。

(21)布字:排印。

(22)具:准备(好了)。

(23)更互:交替,轮流。

(24)就:完成。

(25)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贴,一作“帖”。

(26)奇字:生僻字。

(27)旋:立刻。

(28)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29)文理:纹理、质地。

(30)不可取:拿不下来。

(31)燔:烧。

(32)讫:完毕。

(33)殊不:一点也不。殊,根本。

(34)群从:指堂兄弟及诸子侄,古代称侄子为“从子”,这里指子侄辈。从,指比自己小的或晚的子侄辈。

(35)宝藏:珍藏。

全文拼音版

huóbǎn
bǎnyìnshūtángrénshàngwèishèngwéizhīféngyíngwángshǐyìnjīnghòudiǎnjiēwéibǎnběn
qìngzhōngyǒushēngyòuwéihuóbǎnyòngjiāobáoqiánchúnměiwéiyìnhuǒshāolìngjiānxiānshètiěbǎnshàngsōngzhīhuòzhǐhuīzhīlèimàozhīyìntiěfànzhìtiěbǎnshàngnǎiyìnmǎntiěfànwéibǎnchíjiùhuǒyángzhīyàoshāoróngpíngbǎnànmiànpíngruòzhǐyìnsānèrběnwèiwéijiǎnruòyìnshùshíbǎiqiānběnwéishén
chángzuòèrtiěbǎnbǎnyìnshuābǎnyìnzhěcáièrbǎngēngyòngzhīshùnjiùměijiēyǒushùyìnzhīděngměiyǒuèrshíyìnbèibǎnnèiyǒuchóngzhěyòngzhǐtièzhīměiyùnwéitièzhùzhīyǒubèizhěxuánzhīcǎohuǒshāoshùnchéngwéizhīzhěwényǒushūzhānshuǐgāoxiàpíngjiānyàoxiāngzhānruòfányòngzàihuǒlìngyàoróngshǒuzhīyìnluòshūzhān
shēngyìnwéiqúncóngsuǒzhìjīnbǎocáng

作者介绍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仁宗嘉祐进士。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出使辽国,次年任翰林学士。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元丰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撰《梦溪笔谈》。著述传世的尚有《长兴集》等。

沈括的诗

相关推荐

秋雨叹三首·其三

〔唐代〕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澡兰香·淮安重午

〔宋代〕吴文英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陶庵梦忆序

〔明代〕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先秦〕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