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僧伽塔》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通过抒写作者一行人能顺利过江不是因为得到神的帮助,把一向无法摇撼的祈神祷佛说得毫无道理,指出神道的虚妄。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
泗州僧伽塔
我昔南行舟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告物应须日千变。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
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通判任,路过泗州僧伽塔,作了《泗州僧伽塔》这首诗。一说此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时作者奉命移知湖州,经过泗州。
翻译注释
翻译
往年,我乘船南下,停泊在汴水边,逆风刮了三天,黄沙阵阵扑面。
船上的舟子都劝我去向僧伽寺祈祷,果然,一炷香还未烧尽,旗子已哗哗向南舒卷。
船走得快如飞箭,转眼间长桥失去了踪影,到龟山还不到吃早饭的时间。
最高尚的人从不厚此薄彼,我呢,满足了自己的私心,为得到顺风而欢欣。
耕田的人要下雨,收割的人要晴天;离去的人要顺风,来的人又对逆风抱怨。
如要让人人祈祷都如愿,老天爷岂不是一天要万化千变?
我如今自身与世俗两不相关,去没有什么追求,来也没什么留恋。
能走得快些固然很好,走不了也无所谓不便。每次到这里都去求神,神一定也感到厌倦。
往昔韩愈诗所说拔地三百尺的高塔,如今见到的已不是澄观苦心经营所建。
僧伽塔啊,你若不嫌我带来的俗尘玷污了你的丹梯,请让我登上你,饱览群山环绕下的淮河两边。
注释
(1)泗州:今江苏盱眙东北。
(2)僧伽:唐高僧,西域何国人,俗姓何。龙朔初入中原,卒葬泗州,建塔供养,即僧伽塔。
(3)汴:汴河,在徐州合泗水东流入淮。
(4)旗脚转:指改变了风向。
(5)长桥:在泗州城东。
(6)龟山:在泗州东北的洪泽湖中。传大禹治水获无支祁,镇于此。
(7)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这里指僧伽。
(8)便:便利。
(9)刈:收割。
(10)遂:如愿,顺意。
(11)悠悠:遥远莫测。
(12)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指韩愈《送僧澄观》诗。僧伽塔遭水漂火焚,贞元十五年由僧澄观重修,为著名建筑师喻浩所设计。韩愈诗纪建塔始末,中云:“清淮无波平如席,栏柱倾抉半天赤。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影沉潭底龙惊遁,当昼无云跨虚碧。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藉藉。”澄观:唐代名僧,曾重建僧伽塔。
(13)俗士:出家人目中的普通人,是作者自指。
(14)丹梯:指塔中的梯子。
(15)淮甸:指淮河一带地区。甸:城外名郊,郊外名甸。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送贺遂员外外甥
南国有归舟,荆门溯上流。
苍茫葭菼外,云水与昭丘。
樯带城乌去,江连暮雨愁。
猿声不可听,莫待楚山秋。
秋夜长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
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和宿硖石寺下
淮岸浮图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
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
戏题木兰花
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
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采桑子·九日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杂诗七首·其六
飞观百馀尺,临牖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国讎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七夕看新妇隔巷停车
隔巷遥停幰,非复为来迟。
只言更尚浅,未是渡河时。
江上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
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点绛唇·红杏飘香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