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僧伽塔

〔宋代〕苏轼

我昔南行舟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告物应须日千变。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

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

作品简介

《泗州僧伽塔》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通过抒写作者一行人能顺利过江不是因为得到神的帮助,把一向无法摇撼的祈神祷佛说得毫无道理,指出神道的虚妄。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

创作背景

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通判任,路过泗州僧伽塔,作了《泗州僧伽塔》这首诗。一说此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时作者奉命移知湖州,经过泗州。

翻译注释

翻译

往年,我乘船南下,停泊在汴水边,逆风刮了三天,黄沙阵阵扑面。

船上的舟子都劝我去向僧伽寺祈祷,果然,一炷香还未烧尽,旗子已哗哗向南舒卷。

船走得快如飞箭,转眼间长桥失去了踪影,到龟山还不到吃早饭的时间。

最高尚的人从不厚此薄彼,我呢,满足了自己的私心,为得到顺风而欢欣。

耕田的人要下雨,收割的人要晴天;离去的人要顺风,来的人又对逆风抱怨。

如要让人人祈祷都如愿,老天爷岂不是一天要万化千变?

我如今自身与世俗两不相关,去没有什么追求,来也没什么留恋。

能走得快些固然很好,走不了也无所谓不便。每次到这里都去求神,神一定也感到厌倦。

往昔韩愈诗所说拔地三百尺的高塔,如今见到的已不是澄观苦心经营所建。

僧伽塔啊,你若不嫌我带来的俗尘玷污了你的丹梯,请让我登上你,饱览群山环绕下的淮河两边。

注释

(1)泗州:今江苏盱眙东北。

(2)僧伽:唐高僧,西域何国人,俗姓何。龙朔初入中原,卒葬泗州,建塔供养,即僧伽塔。

(3)汴:汴河,在徐州合泗水东流入淮。

(4)旗脚转:指改变了风向。

(5)长桥:在泗州城东。

(6)龟山:在泗州东北的洪泽湖中。传大禹治水获无支祁,镇于此。

(7)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这里指僧伽。

(8)便:便利。

(9)刈:收割。

(10)遂:如愿,顺意。

(11)悠悠:遥远莫测。

(12)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指韩愈《送僧澄观》诗。僧伽塔遭水漂火焚,贞元十五年由僧澄观重修,为著名建筑师喻浩所设计。韩愈诗纪建塔始末,中云:“清淮无波平如席,栏柱倾抉半天赤。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影沉潭底龙惊遁,当昼无云跨虚碧。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藉藉。”澄观:唐代名僧,曾重建僧伽塔。

(13)俗士:出家人目中的普通人,是作者自指。

(14)丹梯:指塔中的梯子。

(15)淮甸:指淮河一带地区。甸:城外名郊,郊外名甸。

全文拼音版

zhōusēngqié
nánxíngzhōubiànfēngsānshāchuīmiàn
zhōuréngòngquàndǎolíngxiānghuǒwèishōujiǎozhuǎn
huítóuqǐngshīchángqiáoquèdàoguīshānwèizhāofàn
zhìrénxīnhòu怀huáixīnsuǒ便biàn
gēngtiánqíngshùnfēngláizhěyuàn
ruò使shǐrénréndǎozhésuìgàoyīngqiānbiàn
jīnshēnshìliǎngyōuyōusuǒzhúláiliàn
xíngyuànliúèměidàoyǒuqiúshénjuàn
退tuìzhījiùyúnsānbǎichǐchéngguānsuǒyíngjīnhuàn
xiánshìdānkànyúnshānràohuáidiàn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秋夜长

〔唐代〕王勃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

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杂诗七首·其六

〔两汉〕曹植

飞观百馀尺,临牖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国讎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