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并州雁》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借看到并州征雁的所思所感,抒发了颠沛流离中的诗人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尤其尾联对北归大雁的羡慕之情表达了诗人有家难归的惆怅心绪。
八月并州雁
三乡时作
八月并州雁,清汾照旅群。
一声惊晚笛,数点入秋云。
灭没楼中见,哀劳枕畔闻。
南来还北去,无计得随君。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诗人携家避难于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三乡镇。八月,一个黄昏时分,诗人看见远处云端群雁南飞的影子,联想到大雁飞过家乡并州和清汾。大雁能按季节自由地南来北往,而自己好似一只离群的哀鸿,则没有办法回故乡,感物伤怀,于是创作《八月并州雁》该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八月里从并州飞来的雁群,清澈的汾水照映你们的身影。
一阵惊叫唤起傍晚的响笛,几点疏影飞入秋天的云层。
身影消失了,我却在楼中看见,声音依旧在,我能在枕边听清。
你们飞来南方还要飞回北方,而我却不能够跟随你们。
注释
(1)清汾:清澈的汾水。汾水为黄河支流,源出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太原。
(2)旅群:指大雁之群体。
(3)一声:指大雁鸣叫。
(4)数点:大雁飞翔的影子。
(5)哀劳:鸿雁悲鸣的声音。
(6)无计:没有办法。
(7)君:此处指大雁。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元好问的诗
相关推荐
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輧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八声甘州·姑苏台和施芸隐韵
步晴霞倒影,洗闲愁、深杯滟风漪。望越来清浅,吴歈杳霭,江雁初飞。辇路凌空九险,粉冷濯妆池。歌舞烟霄顶,乐景沉晖。
别是青红阑槛,对女墙山色,碧澹宫眉。问当时游鹿,应笑古台非。有谁招、扁舟渔隐,但寄情、西子却题诗。闲风月,暗销磨尽,浪打鸥矶。
八公操
煌煌上天,照下土兮。
知我好道,公来下兮。
公将与予,生毛羽兮。
超腾青云,蹈梁甫兮。
观见瑶光,过北斗兮。
驰乘风云,使玉女兮。
含精吐气,嚼芝草兮。
悠悠将将,天相保兮。
八尺
八尺孤帆一叶舟,相将风水到今秋。
曾来白帝寻先主,复走江东问仲谋。
海上鱼龙应有恨,山中草木自生愁。
凭君莫话兴亡事,旧日长年巳白头。
八拍蛮·云锁嫩黄烟柳细
云锁嫩黄烟柳细,风吹红蒂雪梅残。
光影不胜闺阁恨,行行坐坐黛眉攒。
八月十五夜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
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
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