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

〔唐代〕元稹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到了小寒这个节气,就好像古代“音律”之首——“大吕”奏响一般,这时候的喜鹊也感知到春天不远了,开始动身要筑新巢了。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它们觅食,总喜欢去河道弯曲的地方,因为那里方便它们口衔树枝和湿泥,进而围绕树梢来筑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大雁开始有了北归的苗头,野鸡藏匿在茅草丛里鸣叫。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不要抱怨天气仍然寒冷严峻,因为春冬交替马上就要在正月进行了。

注释

(1)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

(2)大吕:夏历十二月的别称。

(3)北首:方位词,北面,北方。

(4)雊雉:雄性野鸡鸣叫;雉,鸟。

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拼音版

yǒng廿niànshī··xiǎohánshíèryuèjié
xiǎohánliánhuānquèlěixīncháo
shíshíxúnxiánràoshùshāo
shuāngyīngjìnběishǒugòuzhìyǐncóngmáo
guàiyánníngqièchūndōngzhēngyuèjiāo

作品简介

《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二十四节气组诗中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紧扣小寒物候特征:首联以乐律"大吕"对应十二月,点明鹊始巢的节气现象;颔联颈联四句分写喜鹊觅食、野鸡鸣叫、霜鹰北向等典型物候,展现自然界对气候变化的敏锐反应;尾联"春冬正月交"揭示冬春交替的节气本质。全诗将天文历法、物候观察与生活智慧融为一体,语言平易而刻画精准,体现了元稹"纪实写生"的创作特点,是研究唐代民俗与自然观的珍贵文本。

创作背景

《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元稹任通州司马期间。西南师范大学教授卞孝萱指出,组诗是元稹为普及农时而作,诗中"鹊垒巢""雊雉鸣"等描写严格遵循《礼记·月令》记载。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起推行的《大衍历》节气划分,与诗中"正月交"的表述完全吻合。该组诗作为现存最早的完整二十四节气诗,比北宋《岁时广记》早三百年,兼具文学价值与科技史意义。

作者介绍

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著名诗人,河南洛阳人。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同倡“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反映现实。其诗题材广泛,代表作《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深情隽永,《遣悲怀》三首悼亡诗感人至深。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后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诗风既有时事讽喻的犀利,又有言情悼亡的缠绵,传奇《莺莺传》更开创才子佳人小说模式,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元稹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