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京邸》是明末清初诗人邹祗谟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以中秋月色为背景,通过"十万家清光"的壮阔起笔,在"吴歌"与"边调"的声景对比中,展现京城中秋的特殊氛围。颈联"北阙""西山"的空间对仗,暗含对明朝故都的眷恋,尾联"故园丛桂"的想象,则流露出浓厚的乡愁。全诗将家国之思与个人情怀熔铸于中秋意象,在工整的杜诗体格中注入沉郁情感,堪称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诗代表作。
中秋京邸
此夜中秋月,清光十万家。
吴歌闻隔院,边调入征笳。
北阙横秋色,西山隐暮霞。
故园丛桂树,应发昔年花。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中秋京邸》此诗作于顺治四年(1647年)前后,时清军入关已三年。邹祗谟作为明末"毗陵四子"之一,亲历甲申之变。诗中"边调"实指清军号角声,"北阙"暗指被清廷占据的明故宫。作者通过中秋月意象,将个人乡愁(吴歌)、亡国之痛(北阙)、气节坚守(丛桂)三重情感交织,比王夫之《正落花诗》"弱羽殷勤亢谷风"的直白抗争更显含蓄深沉。
翻译注释
翻译
今夜中秋的明月,将清辉洒遍京城千家万户。
隔院传来江南的吴侬软语,却夹杂着北方边塞的军乐胡笳。
旧朝的宫阙浸在萧瑟秋色里,西山的晚霞正渐渐隐没。
故乡的桂树林中,此刻该绽放着和往年一样的桂花吧。
注释
(1)清光十万家:表层写月光普照,深层暗喻明朝覆亡后,天下百姓被迫接受新朝统治的现实。"十万家"特指北京城规模。
(2)吴歌:象征江南汉文化(作者故乡常州属吴地)。
(3)边调:实指清军入关后的满蒙音乐,与"征笳"(军号)共同构成文化压迫意象。
(4)北阙:汉代未央宫北阙为臣子奏事之地,此处借指已易主的明朝皇宫。与"西山"(北京西山)形成政治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对照。
(5)隐暮霞:字面写日落,实喻明朝气数已尽。"隐"字含被动消逝的无奈感。
(6)昔年花:表面说桂花如旧,实则强调:故国风物未改("丛桂"象征高洁);自己仍持明遗民立场(拒绝承认"新朝"时间纪年)。
全文拼音版
相关推荐
中秋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中秋月二首·其一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中秋月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怳然一梦瑶台客。
中牟道中二首·其二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中秋月·中秋月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中秋
尘里兼尘外,咸期此夕明。
一年惟一度,长恐有云生。
露洗微埃尽,光濡是物清。
朗吟看正好,惆怅又西倾。
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
独坐清天下,专征出海隅。
九江皆渡虎,三郡尽还珠。
组练明秋浦,楼船入郢都。
风高初选将,月满欲平胡。
杀气横千里,军声动九区。
白猿惭剑术,黄石借兵符。
戎虏行当剪,鲸鲵立可诛。
自怜非剧孟,何以佐良图。
中秋月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