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是唐代诗人徐夤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直抒胸臆,以“事与时违不自由”总领全诗,用“如烧如刺”的强烈比喻,描绘出内心苦闷之深切;颔联借项羽乌江自刎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典故,表达英雄末路的悲壮与无奈;颈联通过“燕国飞霜”预示夏日将尽和“汉宫纨扇”难挡秋凉的意象,象征美好事物易逝与人事无常;尾联总结,指出这种愁苦深刻入骨,难以消解,远非一般人间烦恼可比。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传达出人生无奈与时运不济的哀愁,富有哲理意味。
恨
事与时违不自由,如烧如刺寸心头。
乌江项籍忍归去,雁塞李陵长系留。
燕国飞霜将破夏,汉宫纨扇岂禁秋。
须知入骨难销处,莫比人间取次愁。
作品简介
翻译注释
翻译
因为事情的现实与所料想的相违背,就如同一团烈火烧在心头,一根尖刺刺入心尖,难以使人自由。
项羽于乌江狠心自刎而去,李凌被逼长留塞外一去难回。
燕国破国如同六月飞霜,班婕妤就像秋天被藏的扇子一样相离弃。
这种入骨销魂的愁恨,人间再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了!
注释
全文拼音版
恨
事与时违不自由,如烧如刺寸心头。
乌江项籍忍归去,雁塞李陵长系留。
燕国飞霜将破夏,汉宫纨扇岂禁秋。
须知入骨难销处,莫比人间取次愁。
作者介绍
徐夤(生卒年不详),字昭梦,莆田人。登乾宁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依王审知,礼侍简略,遂拂衣去,归隐延寿溪。著有《探龙》、《钓矶》二集,编诗四卷。
相关推荐
闺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沉醉东风·渔夫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北斋雨后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
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
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
落景转疏雨,晴云散远空。
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
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
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
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
闻名欣识面,异好有同功。
我亦惭吾子,人谁怨此公?
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
为说任安在,依然一秃翁。
题谷熟驿舍二首·其二
一官南北鬓将华,数亩荒池净水花。
扫地开窗置书几,此生随处便为家。
兰溪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