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二

〔唐代〕高适

朝景入平川,川长复垂柳。

遥看魏公墓,突兀前山后。

忆昔大业时,群雄角奔走。

伊人何电迈,独立风尘首。

传檄举敖仓,拥兵屯洛口。

连营一百万,六合如可有。

方项终比肩,乱隋将假手。

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

若使学萧曹,功名当不朽。

作品简介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二》是高适借隋末历史反思治国之道的咏史诗。全诗以“魏公墓”为切入点,追忆李密瓦岗军的兴衰历程:从“传檄敖仓”“拥兵洛口”的鼎盛,到“连营百万”的虚妄,终至“力争难恃”的溃败。尾联“若使学萧曹”的假设,揭示乱世豪杰缺乏治世智慧的悲剧内核。诗中“方项比肩”(比拟项羽)的历史定位与“骄战易衰”的批判,展现出高适对武力与文治关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二》此诗作于高适游历至黎阳(今河南浚县)时期,当地有李密墓。诗人面对这位隋末群雄的葬处,联想到开元后期边境将帅好大喜功的现象(如王君㚟、安禄山等),借古讽今之意昭然。“萧曹”(萧何、曹参)作为治世能臣的典范,与李密的“骄战”形成鲜明对比,实为对当时节度使拥兵自重的隐忧。这种以史为鉴的创作意识,使该诗成为盛唐咏史诗中极具现实锋芒的佳作。

翻译注释

翻译

朝阳照进平川,河道漫长,岸边满是垂柳。

远远望见魏公李密的墓,在山前山后突兀耸立。

回想往昔大业年间,群雄争斗奔走。

李密何其迅猛,独自站在风尘最前端。

传布檄文攻取敖仓,领兵驻守洛口。

连营百万大军,天下仿佛唾手可得。

最终与项羽一样失败,扰乱隋朝却让李渊借力成事。

武力相争本难倚仗,骄纵好战怎能长久?

若是能学萧何、曹参的谋略,功名应当永垂不朽。

注释

(1)朝景:指太阳的光影。

(2)平川:此指黄河。

(3)魏公墓:指李密墓。

(4)群雄:指各路反隋势力。当时主要的反隋农民起义军有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等;反隋的贵族势力有宗室杨玄感、上层官僚李渊父子等。

(5)角:《全唐诗》下注:一作“各”。

(6)电迈:形容快速奔赴。

(7)敖仓:秦代所建仓名。在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邙山上。山上有城,秦于其中置谷仓,故曰“敖仓”。

(8)洛口:即洛水入黄河之口。隋炀帝筑兴河仓于此,号洛口仓城。后李密攻克其地,自号魏公,大筑洛口城居之。

(9)六合:天地四方。代指天下。

(10)骄战:《史记·项羽本纪》:“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李密与项羽相类。

(11)萧曹:萧何和曹参。刘邦为汉王时,萧何为丞相,善于谋划指挥,治理政事,举荐人才,助刘邦得天下后,封为郧侯;曹参助刘邦打天下,军功卓著,在萧何死后代为汉相国。

全文拼音版

shèhuángzhōngzuòshísānshǒu··shíèr
cháojǐngpíngchuānchuānzhǎngchuíliǔ
yáokànwèigōngqiánshānhòu
shíqúnxióngjiǎobēnzǒu
réndiànmàifēngchénshǒu
chuánáocāngyōngbīngtúnluòkǒu
liányíngbǎiwànliùyǒu
fāngxiàngzhōngjiānluànsuíjiāngjiǎshǒu
zhēngnánshìjiāozhànnéngjiǔ
ruò使shǐxuéxiāocáogōngmíngdāngxiǔ

作者介绍

高适(704—765),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其诗雄浑豪放,多写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与岑参并称“高岑”,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等慷慨悲壮,展现盛唐气象。早年潦倒,后从军边塞,官至淮南、剑南节度使,封渤海县侯,是唐代诗人中仕途最显达者之一。诗风质朴刚健,充满建功立业之志,为边塞诗派杰出代表。

相关推荐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

〔唐代〕李白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

始经瞿唐峡,遂步巫山巅。

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

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

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

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

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

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

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

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

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

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杜牧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唐代〕孟浩然

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自咏示客

〔宋代〕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自遣

〔唐代〕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自蓟北归

〔唐代〕高适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自记庐山诗

〔宋代〕苏轼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

不觉作一绝云:“芒鞍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又云:“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故作此二诗。最后与摁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仆庐山诗尽于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