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刘柴桑》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此诗以简淡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中的秋日景象与人生感悟。前四句写秋日萧瑟中突觉时序变迁;"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展现田园生机;后四句以"今我不为乐"的诘问引出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最终以携家远游作结。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浑成,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完美融合,体现了陶诗"外枯而中膏"的艺术境界。
酬刘柴桑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作于东晋义熙十年(414年)秋天,时陶渊明五十岁。这年秋天,刘柴桑下庐山来拜访陶渊明,相互作诗和唱,陶渊明于是作下《酬刘柴桑》。
翻译注释
翻译
偏僻的居处少有人事应酬之类的琐事,有时竟忘记了一年四季的轮回变化。
巷子里、庭院里到处都是树木的落叶,看到落叶不禁发出感叹,才知道原来已是金秋了。
北墙下新生的冬葵生长得郁郁葱葱,田地里将要收割的稻子也金黄饱满。
如今我要及时享受快乐,因为不知道明年此时我是否还活在世上。
吩咐妻子快带上孩子们,乘这美好的时光我们一道去登高远游。
注释
(1)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
(2)刘柴桑:即刘程之,字仲思,曾为柴桑令,隐居庐山,自号遗民。
(3)穷居:偏僻之住处。
(4)人用:人事应酬。
(5)四运:四时运行。
(6)周:周而复始,循环。
(7)门庭:闾里内的院落。门原作“榈”,底本校曰“一作门”,今从之。
(8)葵:冬葵,一种蔬菜。
(9)郁:繁盛貌。
(10)牖:原作“墉”,城墙也,高墙也,于义稍逊。底本校日“一作牖”,今从之。和陶本亦作“牖”。
(11)穟:同“穗”,稻子结的果实。
(12)畴:田地。
(13)不:同“否”。
(14)室:妻室。
(15)童弱:子侄等。
(16)登远游:实现远游。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陶渊明的诗
相关推荐
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沈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酬刘和州戏赠
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
酬诸公见过
嗟予未丧,哀此孤生。
屏居蓝田,薄地躬耕。
岁晏输税,以奉粢盛。
晨往东皋,草露未晞。
暮看烟火,负担来归。
我闻有客,足埽荆扉。
箪食伊何,副瓜抓枣。
仰厕群贤,皤然一老。
愧无莞簟,班荆席藁。
汎汎登陂,折彼荷花。
静观素鲔,俯映白沙。
山鸟群飞,日隐轻霞。
登车上马,倏忽云散。
雀噪荒村,鸡鸣空馆。
还复幽独,重欷累叹。
酬杜舍人
双鱼底事到侬家,扑手新诗片片霞。
唱到白蘋洲畔曲,芙蓉空老蜀江花。
酬崔侍御
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
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
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
惆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
酬问师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酬王季友题半日村别业兼呈李明府
村映寒原日已斜,烟生密竹早归鸦。
烟溪南路当群岫,半景东邻照数家。
门通小径连芳草,马饮春泉踏浅沙。
欲待主人林上月,还思潘岳县中花。
酬屈突陜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乡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