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桂三首·其二

〔唐代〕白居易

霜雪压多虽不死,荆榛长疾欲相埋。

长忧落在樵人手,卖作苏州一束柴。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霜雪压多虽不死,荆榛长疾欲相埋。

霜雪压得你奄奄一息却未枯亡,荆棘灌木疯长几乎要将你掩埋。

长忧落在樵人手,卖作苏州一束柴。

我总担心你会落入樵夫手中,被砍作柴火卖往苏州城。

注释

(1)荆榛: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

(2)樵人:樵夫。

东城桂三首·其二拼音版

dōngchéngguìsānshǒu··èr
shuāngxuěduōsuījīngzhēnchángxiāngmái
chángyōuluòzàiqiáorénshǒumàizuòzhōushùchái

作品简介

《东城桂三首·其二》是白居易东城桂组诗中的第二首。此诗以深切的忧患意识观照桂树命运,前两句“霜雪压多虽不死,荆榛长疾欲相埋”形成自然威胁的递进:严霜暴雪未能摧折其生命,疯长的荆棘却企图将其湮没,暗喻外在磨难易御而环境侵蚀难防。后两句“长忧落在樵人手,卖作苏州一束柴”笔锋直指人为危机,将桂树可能沦为薪柴的结局与苏州的城市消费相联系,在平凡意象中注入沉重的文明忧思。全诗语言质朴如谚,却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自然抗争到文化价值的深刻观照。

创作背景

《东城桂三首·其二》此诗延续前首的创作语境,作于白居易苏州刺史任上。诗中“荆榛长疾”既写实苏州城郊的植被生态,也暗合诗人《别桥上竹》“我去自惭遗爱少”的施政焦虑——任内虽致力疏浚河道、植树造林,仍忧心人走政息。“苏州一束柴”的市井画面,与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的诗意苏州形成强烈反差,反映白居易新乐府精神在咏物诗中的延续。这种对物质化浪潮中文化价值湮灭的预警,使该诗成为中唐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忧思的珍贵记录。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东坡

〔宋代〕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门行

〔两汉〕汉乐府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东阿道中晚望

〔明代〕袁宏道

东风吹绽红亭树,独上高原愁日暮。

可怜骊马蹄下尘,吹作游人眼中雾。

青山渐高日渐低,荒园冻雀一声啼。

三归台畔古碑没,项羽坟头石马嘶。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唐代〕高适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东山吟

〔唐代〕李白

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

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

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

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

东风第一枝·倾国倾城

〔宋代〕吴文英

倾国倾城,非花非雾,春风十里独步。胜如西子妖绕,更比太真澹泞。铅华不御。漫道有、巫山洛浦。似恁地、标格无双,镇锁画楼深处。

曾被风、容易送去。曾被月、等闲留住。似花翻使花羞,似柳任从柳妒。不教歌舞。恐化作、彩云轻举。信下蔡、阳城俱迷,看取宋玉词赋。